青少年研究中心

青少年不良行为研究(4):青少年不良行为产生的个体原因

发表日期:2012-06-20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青少年对不良行为的相互模仿。由于少数人不良行为的“示范”作用和这种不良行为的结果给个人不健康的需要带来一定满足,一些人便纷纷依照这些“参照系”学。由于模仿是由非强制性刺激而引起的,所以由模仿习得的行为具有自然性,并且青少年正是处于易模仿学习的年龄阶段。青少年不良行为产生的个体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伴欺骗

美国学者EganPerry以及CrahamJuvonen认为,同伴欺骗会导致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障碍,会影响到个体的自我认知,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同伴的欺骗性评价则会导致青少年自我认知的偏差,致使其过高或过低地看待自己,非自负即自卑,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严重的还会引起青少年行为问题。

2.同伴过度竞争

过度的同伴竞争会导致个体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加大。有人曾对天津市中学生的学习负担状况作过调查,结果显示,从学生对自己学习负担程度的评价来看,“非常重”者占12.5%,较重者占44.8%,适宜者占36%,还有5.1%的学生觉得学习负担较轻,0.6%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非常轻。家长和教师认为中学生学习负担“非常重”者分别占5.1%16.3%。学习压力和负担较重所直接导致的便是紧张体验。在长期的紧张体验下,青少年很少有时间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活动,这就使学生减少甚至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严重的还会引起旷课、逃学等行为问题。过度的同伴竞争还可能导致青少年个体间同伴认同上的困难。面对别人的优点,个体不能正确看待,认为上帝待自己不公,在产生嫉妒心理的同时导致自卑情绪,引起孤独、焦虑、抑郁、缺乏自信、害羞、退缩、消极自我评价等内化的行为问题。

3.同伴排斥

人们发现,结交越轨同伴与社会技能缺陷有密切关系,也与青少年早期的同伴排斥和学业失败有关系。在学校中受到同伴排斥的儿童更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受到排斥的儿童和攻击性儿童在以后更有可能产生适应上的问题。既具攻击性又被拒绝的儿童更易走上犯罪道路,儿童期的攻击和同伴拒斥分别是青春前期外化行为(如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原因。可见,同伴排斥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攻击性青少年寻求邻里或社会上的攻击性伙伴作为其交往的对象,这就使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彼此的攻击性等行为得到进一步强化。

4.同伴支持

不管厌恶学校的性质如何,同伴支持都是导致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决定性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预测青少年犯罪的最有力因素之一,就是亲密朋友的协同犯罪。青少年犯罪行为通常都是群体性的。例如,在美国马里兰州对法庭审判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奥尔特曼发现,大约2/3的青少年犯罪是与别人一起实施的,主要是由2-3人的小群体实施的。我国也有类似报道。据黑龙江省公安厅研究室对哈尔滨少管所在押犯调查显示,团伙犯罪占88.23%。在犯罪团伙中,反社会行为是传递越轨信息的自我表现,这种表现受到具有类似问题的同伴的奖赏和支持。

5.从众或同伴压力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点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着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在同伴团体中,随着他们对伙伴关系的依赖程度的加强,同伴之间会建立起各种利害关系。为了保护这种关系,他们倾向于使自己的行为朝着与团体一致的方向发展,如明星、音乐等爱好的一致性等。同伴间正常的从众现象有利于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发展,有利于其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但由于青少年个体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对一些问题行为缺乏正确判断,这就容易使他们在同伴压力下朝着偏离社会常规的方向发展。

6.早恋影响

早恋对青少年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对其行为的影响则主要有以下几点:性放纵、自杀和犯罪等。热恋中的青少年因好奇冲动初食禁果,有的因之而痛悔不已,面对社会压力,自觉无脸见人,以自杀寻求逃避;有的则自认洞穿红尘,觉得爱情不过如此,将社会道德责任统统抛弃,疯狂追求性刺激。此外,面对早恋过程中的巨额消费,自己囊中羞涩便去偷抢,犯罪后还执迷于自己爱情的高尚,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早恋所导致的青少年行为问题尤其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7.消极的暗示

消极的暗示是形成青少年不良行为倾向的原因之一。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有的不良行为者在不了解一些青少年态度的情况下常用暗示手法,含蓄而间接地向他们传递某种不良信息,对其心理施加影响,这些青少年则可能接受这种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罗斯认为,人类行为的一致性一方面必须通过模仿等才能形成,另一方面,也通过暗示而发生相互影响。人们通过相互暗示之后,一些荒诞的暗示就更可能吸引心灵幼稚的人。有研究证明,暗示效果的大小与暗示者及受暗示者双方的地位、性别、年龄、个性等因素有关,同时与暗示者或受暗示者的人数有关,而青少年正是易受暗示的群体

 

注:摘编自王强、柳静的《不良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及矫治》 载于《理论月刊》2005年第1期;杨多的《青少年不良行为倾向的心理成因与价值引导》,载于《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

摘编:郭开元

责编:陈卫东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