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立新(以下简称“弓”):父母要改变孩子,先得改变自己,可有的父母不愿意自己学习,总想花钱买教育。
何立婴(以下简称“何”):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是无价的,是买不来的,比如智慧和品德。有位邻居曾和我说:我们俩素质都不高,希望孩子好,我们家的氛围不好,您能不能给我们找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把孩子寄养在人家,到他们家耳濡目染,一起生活,我们给钱要多少钱都行。我问他:第一,你的孩子将来你还想要吗?这样孩子不就变成别人家孩子了吗?再有,你们自己不能提高吗?他们说:没想过,只希望孩子好。孩子很小的时候,妈妈一定要调整工作,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把你的良好素质传达给孩子。谁照料孩子,谁的思想传达给孩子。我同事的孩子从小由老人带。姥爷带着孩子整天溜鸟,遇到什么事都说:那有什么,只要痛快就行。所以,孩子才小学一年级,都看破红尘了,老师说不说,得多少分,都无所谓。父母改变自己的确很难,我给一个女中学生做咨询,一见面,她就伤心地哭,说我发现我妈是个小市民。原来,他们有个邻居,她妈背地总说这个人有多坏。然而,春节人家给他们家拜年,妈妈热情招待,当面可亲热了。等把人送走了,一关门就说这人如何坏。女生痛苦不堪地说:原来我妈是一个两面派,她怎么是这样的人。如果一个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好是非常悲观和自卑的。我当然不能下结论,她妈妈就是小市民,因为成人世界是很复杂的。在有的家庭,孩子和大人生活没有界限,父母自己实际的生活和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割裂开的。自己不爱学习的人,让孩子爱学习,自己是低俗的人却让孩子高雅。这是一种悲哀。他们否定自己,没有信心改变自己就放弃自己,把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一旦没有实现,生活就崩溃了,孩子是承受不起这份重担的。
弓:父母满足孩子成长必要的生活条件,但是并不明确满足到什么程度才是最恰当。
何:国外研究,发展最好的人是中产阶级中的下层,最出人才。他们没有贫困到为谋生奔忙,有向上的动力,又有争取进步的条件。国际上心理学家从来不研究上层人,也没法研究。从人的需要看,当物质条件太丰富以后,人就没有危机感。一些条件好的父母为孩子创造了很多,孩子反而不成材。这是有心理学的道理的。人的发展首先要满足基本需要,温饱不足,不行。但是温饱以后,人怎么才能高尚起来,这就要有条件,追求向上主要是成就动机,有两个条件,一是接受教育,这样他才能看到世界上更广天地,价值观提升。二是劳动,因为成就感是通过自己劳动获得,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成就动机,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好成绩,被表扬。不劳而获不能提升孩子的精神境界。雅芳的总裁是个华人,她家境很好,小时候想要一盒彩笔,妈妈就说:我为什么给你呢?你必需这一个学年都得优。妈妈认为这没有道理給孩子彩笔,因为不是生活必需品。当她努力学习后,妈妈就给他买了。她说这件事对自己教育很大,一切都要经过自己努力才能获得。所以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不是什么好事。中国的父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视教育,因为中国的社会正在大变动。从社会来说,比解放战争还要深刻,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结构开始可以变动,中国过去怎么革命也好,农民起义一千次一万次,农民还是农民工人还是工人,在各个阶层之间跳跃的只是个别人。现在的中国社会大变动,是人们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最佳时期。而在这个变化当中,教育是个人社会地位变化的升降机。接受教育可以改变命运,即使最穷的人都能感到教育的作用。谁都希望生活好,从心理学上看,人的生活动力就是要争取更好的生活状态。现在的社会又提供了这样的背景,谁都不想失去这个时机,希望自己的孩子受更好的教育。不过,需要提醒父母就是,父母要有清醒的头脑,为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注:摘编自弓立新的《培养孩子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访何立婴》,原载《少年儿童研究》2006年第9期。
何立婴:北京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
摘编、责编:弓立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