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一二九运动研究(3):中共党员在一二九运动中的作用

发表日期:2011-02-21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一二九”请愿游行究竟是谁发动的这个问题,姚锦记录的姚依林生前的一段谈话比较可信:“‘并不是谁有什么高明见解’,谈了这段斗争实践后,他深沉地说,‘当时我们没有听过,也并不懂得什么叫路线问题。只是因为我们本身就在群众中生活,很了解广大群众的思想情绪,知道什么是群众那时可以接受的,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客观的真实情况而已。……而彭涛是一个踏实肯干、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真理的好党员。’”(姚锦:《姚依林百夕谈》,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他又说:“一二九运动的真正主要负责人,据我看是彭涛同志。在运动中,在整个过程中,经验最丰富的,组织能力最强的是黄敬同志。尽管他组织关系没有恢复……”(《姚依林关于一二·九运动的一次谈话》,《中共党史资料》2007年第4期第96页)在一二九运动的第二阶段,尚有诸多自发因素,如“三·三一”抬棺游行。19361月底,北平市委建立了学联党团,成员有姚依林、黄敬、孙敬文、郭明秋(一二九运动爆发后由共青团员转党),姚依林任书记。19364月,中央派刘少奇到北平之后,又建立了学委(学生工作委员会),遂逐步将学生运动纳入党的领导之下。一二九运动进入第二阶段。

为什么中共将学生运动纳入组织领导之下是逐步的呢?从总体上看,自林枫到北平、党的北平市委重新建立,到193811月中央决定民先队停止发展为止,这个阶段的一二九学生运动是在党领导下进行的。不过还要看到,群众运动发展变化总要有个过程。不可能中共党的组织一建立,一场成千上万人参加的群众运动立即就能改变它的自发性质;不可能党一声令下,就把群众运动纳入到党领导的轨道上来。共产党处于在野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发动群众,同共产党在全国执掌政权的条件下发动群众,其情形是很不一样的。执政条件下,党可以凭借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资源和政治威望,运用掌握的巨大行政力量和手段,一夜之间迅速动员国民。在野的条件下,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当时共产党正处于高危状态。“三·三一”抬棺游行还带有自发的成分,也就非常自然、可以理解了。     

1936年“三·三一”大会是悼念死于监狱的学生郭清烈士的追悼会,是在党领导下,北平学联决定的,而后来发展为“抬棺”游行,却是学生自发的行动,中共党组织是不赞成的。在国民党军警包围、镇压的情况下,学生群众被激怒,自发地行动起来,是控制不了的。笔者认为这是历史,这是学潮,不是什么个人、什么组织能够左右得了的。在它16年前的“五四”和它40年后的“四五”等等青年学生运动也都是这样的。

郭清是北平第十七中学学生,只有18岁。19362月份被捕,在狱中受刑致死。消息传出,各校学生群情激动,悲愤交集,斗争情绪很高涨,酝酿进行大规模的反抗。北平学联与各校会商,决定在北大三院召开追悼大会,同时提出希望大家保持冷静,不要有过火行为。追悼大会由北大学生会主席韩天石主持。331上午,在气氛肃穆悲壮的追悼会上,一位东北籍学生从棺材铺借来了一口空棺材,放在大礼堂中央,白布上挂着郭清的遗像,周围布置着花圈挽联。参加追悼会的学生见到棺材,极为悲愤,一些女生泣不成声。会上散发了宣传品。开会前,军警、特务闻讯赶来将北大三院团团包围,校方更以开除学籍威胁韩天石,勒令立即散会。此举不啻火上浇油,同学们反抗情绪高涨,强烈要求抬棺游行。学联负责人劝阻无效。几个民先队员抬起棺材,不顾军警的刺刀、机枪,推倒北大三院通往孔德中学的后墙小门冲了出去,举行了震惊全国的“三·三一”抬棺游行示威。在北池子大街,队伍被冲散,许多同学受伤,抬棺的李昌胳膊被打伤,黄秋耘后脑勺被打破流血,53名同学被捕,包括17名女生,还有一名新闻记者。这次行动后来被党内有的领导人批评为“左”倾冒险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一次回忆一二九运动的座谈会上,当事人韩天石曾表示,抬棺是群众自发的行动,如此上纲上线,是不妥当的。追悼会前学联党团也曾研究防止过激行动。可是,群众一旦被激怒,是劝阻不住的。

注:摘自冯兰瑞:《一二九运动到底是谁发动的》,载《炎黄春秋》2009年第1期。

 

摘编、责编:胡献忠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