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五四时期的青年社团(1):五四时期青年社团繁荣的主要原因

发表日期:2011-11-04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五四时期正是新旧思想交替、社会出现变革的特殊历史阶段,中国思想界异常活跃,“百家争鸣”、盛况空前。许多社会思想家为了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纷纷成立社团组织进行宣传鼓动,根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400多个,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前繁荣的景象。它数量众多,遍布各地,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

1.社会基础

知识界的爱国青年出于对封建复古逆流的极端憎恶及对北洋军阀黑暗政治的失望,开始探索国家前途及民族命运,这是青年社团繁荣的社会基础。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这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府。它的成立是自辛亥革命以来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而斗争的结晶,它宣告了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在中国历史上的终结和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诞生是孙中山及其无数革命党人历经千辛万苦、流血牺牲而缔造的伟大事业,它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但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导致革命成果为代表封建军阀地主利益的袁世凯所窃夺。袁世凯窃国后,解散国会,解散国民党,一步一步地推翻共和政体,恢复封建帝制,把孔孟之道作为“立国的精神。”张勋复辟也以纲常礼教作为“精神的宪法”。随着袁世凯的死亡,整个北洋军阀体系树倒猢狲散,演变为封建军阀混战与纷争的政治局面。在封建思想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沉重枷锁里,在北洋军阀的黑暗政治下,一些热血方刚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冥思苦想一种崭新的救世思想和治国方略。这是青年社团组织产生的社会基础。

2.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冲破封建礼教的思想禁锢,令人耳目一新。广大知识青年大胆解放思想追求真理,改造社会,这是青年社团繁荣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先进的中国人必然要继续上下求索。经过一场全国性革命运动所出现的民主思潮毕竟是不可扼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一定增长,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屡遭败绩,但仍百折不挠。逐渐积蓄起来的社会能量终于在文化思想领域汇成了浩浩荡荡的新文化运动。1915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创刊(共出6期,1916年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吹响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的进军号。在被史学界誉为不亚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新文化运动中,许多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渐集结于《新青年》杂志的周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吴虞等先后成为《新青年》的编辑或主要撰稿人。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新青年》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坚强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道德;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和旧文学。它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予封建主义空前沉重的打击,对知识青年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它促进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处于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注,有更多的人们组织各种社团,加入到追求真理与解放的浪潮中。随着新思潮的兴起、传播,各种旧思想亦沉渣泛起。思想界围绕新旧文化的矛盾十分尖税,论战时有发生,政治斗争与思想文化斗争错综复杂。为了增强自身在社会活动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一些志同道合者感到有必要进一步组织起来,团结在同一面旗帜下,凝聚力量。

3.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

五四时期政府更迭比较频繁,军阀政客集团争权夺利,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因此对文化思想界的禁锢与钳制相对放松,这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客观上有利于社团组织的发展。

五四时期围绕着中央政权,北洋军阀直、皖、奉三大派系彼此斗争,政客集团亦不甘寂寞、卷入其中,为了派系的私利和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展开争权夺势的混战与纷争,从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到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由于势力集团各自为政、互相攻战、无暇旁顾,对文化思想界的控制相对放松,客观上为社团组织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4.青年导师的指导帮助

一批学界泰斗、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社团组织的建立、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对社团的组建不留余力地给予了帮助、指导。学生社团得到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官僚,因而提倡“平民教育”。他主张“思想自由”原则,提出“兼容并包”思想,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主张“鼓励学术研究,提倡社团活动”,在他的领导和促成下,北京大学创办了各种学术团体和社会团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在青年学生中深孚众望,他们除了亲自参与创建社团组织外,还积极为一些社团组织出谋划策、撰写稿件,帮助和引导社团组织开展活动、发展成员。正是众多青年导师的指导帮助,社团组织才能由小而大、由弱渐强,担当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

 

注:摘编自邱美珠的《论五四时期的青年社团组织》,原载《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摘编、责编:胡献忠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