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任弼时对青年团的理论贡献(10):关于青年化群众化

发表日期:2011-11-04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初期,由于多种原因,团组织对关心和维护青年的切身利益注意不够。团的三大以后,虽然有所改进,“但也有极大的缺点,就是工作上没有表现关于为青年本身利益的斗争及文化运动的成绩,未能使全团工作与组织青年群众化。”任弼时发现这一问题后,于192671922日主持召开了共青团第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进一步明确共青团的性质和任务,怎样使团组织青年化群众化。会议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要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去领导青年,“从自己的利益斗争去参加党所领导的一切政治运动’。与此同时,任弼时还专门撰写了《怎样青年群众化》一文,分析了中国青年运动虽然有了很好的下层基础而未能使其深人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能注意到学生本身利益的斗争及文化运动以致使学生群众不能坚固地团结在学生团体之下,反而不满于自己的团体,不觉得学生团体是他们利益的保护者。在工人方面,因为我们未能注意青工利益的斗争和宣传,很难取得他们的信仰。因此,共青团必须充分认识关心青年的利益与本组织发展的密切关系,深入到青年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他们的生活,替他们提出很实际的切身的要求,领导他们为这些要求而斗争。并通过这些斗争,教育他们对于共青团的认识,引导他们组织真正有群众基础的工会和农协,并在这种斗争中去吸取勇敢的分子到党和团里面来。团组织只有为青年谋利益,青年才能从现实中认识共青团与青年利益的一致性,才能激发他们投身革命的热情。由于在任弼时这些正确方针的指导下,所以1925年至1927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青团工作开展得最好的时期。

 在维护和关心青年切身利益的同时,任弼时还特别强调要按照青年的特点开展团的工作。他曾不止一次指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青年,如果我们用不适合青年的工作方法,就没有前途。”“共青团的工作方法,不能千篇一律,不能到处一般模样,一定要用各种适合青年特点的方法,发动青年团员起模范作用。吸引青年参加各种建设事业。”与此同时,任弼时还谆谆告诫团的干部,“要学会做群众工作,不能用行政工作办法。否则,群众会把你看成是‘青年官’。现在,‘官’已经不少了,群众不高兴再来一些‘青年官’。”他说,在青年的教育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同他们交朋友,以情感人,寓理于情,达到以理服人的结果。而“青年官”们往往居高临下,摆出“指引迷途”的架势,态度生硬,那结果并不好。

任弼时对共青团干部不要做“青年官”的告诫,不仅要求共青团干部正确摆正自己与青年的关系,树立好自己的形象,而且也要求共青团干部要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在工作中注意从下层做起,而不是只坐在上面下文件,发命令。而这一思想在今天尤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每一个共青团干部都能够按照任弼时的告诫,深人了解青年,关心和服务青年,由下而上充分调动青年的积极性,那么,我们就可以形成一种上级组织由上而下推动工作,基层组织由下而上响应号召的工作体制,就必然有利于我们克服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有利于推动共青团的各项事业向前发展,有利于增强团组织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注:摘自刘布光:《试论任弼时的共青团建设理论》,原载《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摘编、责编:胡献忠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