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春,新民学会大部分会员面临毕业后的去向问题,许多青年都倾向于出国继续求学,而且那时赴日留学之风颇盛,罗章龙等便是这些人中的第一批。新民学会会员在长沙北门外的平浪宫聚餐,为罗章龙等饯行。毛泽东写下题为《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的送别诗(纵宇一郎是罗章龙的别号)。
1918年6月,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他和他的同学绝大多数都希望继续升学,但是又苦于缺钱。正在毛泽东苦恼之际,杨昌济从北京来信告诉他们,法国政府将继续来华招募工人,这是赴法勤工俭学的大好机会。杨昌济的来信,一下子解开了毛泽东他们心里的疙瘩,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欢迎和响应。
1918年6月下旬,毛泽东接到杨昌济从北京来信,便召集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反复商量,觉得不能直接去苏俄留学,中东欧的德、奥、捷各国无产阶级又正在举行革命,也去不了,到靠近革命高潮地区的法国去,既做工,又求学问,是个好办法。于是,确定由肖子升、蔡和森负责进行联系。不久,蔡和森受新民学会委托赴北京,通过杨昌济的介绍,很快就找到了蔡元培和李石曾,并拜会了李大钊、章士钊等人,然后写信给毛泽东,转达了杨昌济的意见,希望他到北京来,一面主持勤工俭学事宜,一面入北京大学学习。8月中旬,毛泽东和罗学瓒等20多人动身去北京,湖南青年先后来了四、五十人,是各省最多的。由于华法教育会准备工作没做好,不能马上动身赴法国。有些人有怨言,毛泽东组织大家先参加留法预备班学习。预备班设法文、制图(为进工厂做工作准备)和数学几科。学期一年,一年后即去法国。
毛泽东和罗学瓒等8个新民学会会员,当时住北京景山东三眼井吉安东夹道7号,这是一座普通的三合院民房,8个人挤在北屋靠东的一小间屋内炕上,一个人要翻身,得警告两边的人。生活很苦,但学习新知识、读书求教很方便,参加各种思想和学术活动机会很多,可以自由到北京大学听课。为了解决一个月五六元的生活费,杨昌济把肖子升介绍给李石曾做秘书,又推荐毛泽东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作助理员,图书馆主任是李大钊,毛泽东的工作室紧靠李大钊办公室(今北京大学红楼一楼东南角)。
毛泽东在长沙时,就和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邓中夏(湖南宜章人,原名邓康)经常通信,此时邓中夏主持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开始接近工农群众,做教育宣传工作,毛泽东和他来往更密切了。北京大学学生中的学术团体特别多,毛泽东除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他喜爱的课程外,还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研究会活动。毛泽东回到湖南后,向留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讲述了自己在北京的经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简要内容和社会主义各种派别,还特别谈了他所了解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形,随后就回家照顾有病的母亲。为了解决生活出路,毛泽东在长沙修业小学教历史课,月薪仅够维持最低生活。他把母亲接到长沙医治,母子曾短暂团聚一个时期。
注:摘编自曹晋杰的《毛泽东与五四运动》,原载《中华魂》2010年第5期。
摘编、责编:胡献忠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