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参加职业教育的四大障碍

发表日期:2009-05-01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农村青年参加职业教育的四大障碍——农村青年与青年农民工研究专题(20

1.农村青年参加职业教育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

我国农村青年参加职业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从1990-2003年农村教育文化状况统计数字来看,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2.4%。国家农调总队的统计也表明,现有农村劳动力的86.4%未接受过任何专业技能培训;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通过抽样调查了解到,1997-1999年“回流”民工比例为23%,“回流”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可见,当前的突出矛盾是,一方面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对职业教育存在巨大潜在需求;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却“等米下锅”,农村青年参加职业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

农村青年参加职业教育比例低下,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意愿。据了解,大部分农民工(也包括在外打工的农村青年)在城市的就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主要集中在建筑、运输、饮食服务、家庭保姆、环境卫生、治安保卫等行业。这些行业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基本的特征是支付性要素大(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平均工资低,劳动条件差,环境恶劣,危险性大);获得性要素低(平均工资低,福利少,劳动保障缺乏,社会声望低,教育培训少,可替代性强,发展机会少,可交换资源少)。较低的人力资本使农民工在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不利位置,再加上城市职业保护政策的存在,使他们无法涉足政府机关、教育文化部门、金融部门等具有高价值资源的、获得性收入较高的行业。但农村青年与他们的上一辈不同的是,他们更具创业精神,更有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因此更不安于现状,工作的流动性也更大。根据199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对接受知识和教育呈现“两高”趋势,即学习实用文化科技知识的高热情和对子女教育的高预期。

农村青年不能顺利接受职业教育,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使得想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也因信息不完全、学费太贵或者其他原因而不得不放弃,接受过的却因职业教育过分注重理论教学,不能与市场、企业需求紧密结合,造成毕业后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进而减弱了对职业教育的满腔热情和期待。由于职业教育落后,农村青年初高中毕业后,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门”的困境,难以适应农村经济活动。

针对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共存的现状,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农村青年不应仅局限于参加农村职业教育,同时应充分利用城市职业教育资源。

2.农村青年参加城市或农村职业教育的共同障碍

1)宏观层面的障碍。

第一,职业教育定位不准。我国教育体系主要由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三部分组成,每一块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但现实中,我国这三大体系的职责并不是很明确。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自身比较复杂,在中等职教、高等职教中均存在盲目的升格热现象,导致了教育结构不合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不符合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违背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

第二,多部门举办职业教育学校是一种资源浪费。据统计,农业部门在全国有农业职业中专和农民中专3000多所,县级以上广播电视学校3000多所,农机学校2O00所,各类农民技术培训学校44.1万个;2003年劳动部门在全国有技工学校2970所,就业培训中心3307个。分管的社会力量办的职业培训机构19139个;教育部门有成人高等学校558所,成人高中l3l7所,职业高中5800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机构)23.06万所。多部门举办职业教育学校,评估时很难形成一致的标准,因此也很难评判各学校的办学质量,从而造成农村青年在选择职业教育学校时,一片茫然。

第三,职业教育学校经费来源少而窄。职业学校的运行基本上处于自收自支的状况,经费来源渠道比较窄。农村职业教育更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地方政府对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要求往往采取消极的做法,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逐年减少,教育费附加也不能按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十分缓慢,实验实习设备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广大农民收入有限,在职业教育收费一般高于普通教育的情况下,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积极性远比不上“跳农门”的普通教育。

第四,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不统一。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处于无序状态,职业教育与就业严重脱节,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不统一,认证布局也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其一,认证机关重叠,且互相制约。如教育系统,既举行高教系列的计算机水平考试,也举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经委系统举行计算机程序员考试,其他系统举行的各类计算机资格证,但相关证书人事系统概不认账,要想申报职称,需经人事系统重考。其二,鉴定渠道多,队伍庞杂。从中央各部委到省、地市、州,相应地设置了指导或考试中心、鉴定站(所)、考点,其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是一个庞大的队伍。政府部门兼管职业技能或职业资格的考试和认证,考试的盲目性、工种设置的随意性、考核标准的差异性、考试管理的不稳定性,加之争生源、抢市场,种种闹剧已使职业技能鉴定的作用变形,使证件的有效性受到怀疑。规范我国职业技能考试行为,归口管理,统一划分工种,统一考试大纲和考核标准,实现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与现实体系接轨,政与证出于一门,是当务之急。只有归口规范管理,方可体现我国职业技能鉴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混乱,造成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不高,从而使得职校毕业生的出路堪忧。

2)微观层面的障碍。

第一,职业教育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是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继承度来评价学生水平的,是一种唯知识的质量观,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实用型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应当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采取多种灵活的能力评价手段,检验学生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知识老化周期相应缩短,职业教育要提供宽专业基础的教育,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二,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企业的主要功能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育人,教育功能的充分实现有助于促进企业功能的充分实现。但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建设、教学过程、经营管理、就业等各方面与企业未能达到相互参与、相互渗透。

3.农村青年参加农村职业教育的特殊障碍

农村青年未能顺利参加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是因为农村职业教育滑坡趋势明显。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农林中专、农村职业高中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主体的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形势发生了逆转,滑坡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具体表现是:

1)农村职业教育规模持续下降。2000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在校生为55.45万人,2001年为45.15万人,下降了17.6%。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培训规模也明显下降,2002年培训7682万人次,比2000年减少了1365万人次。

2)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出现减少趋势。随着农村职业教育滑坡,部分地区压缩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有的县将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合并,甚至改办普通高中学校。

3)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下降。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5.72平方米,生均教学设备和辅助用房为6.3平方米2002年分别下降为14.69平方米5.84平方米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的教学仪器达标的学校数为509所,2002年减少为471所,主要原因是些达标的农村职业高中转为普通高中或其他学校。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生均图书25.5册,2002年减为23.6册。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2.3台,2002年减少为10.4台。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单一、管理体制不顺影响到职业教育发展。一些农村职业学校脱离农民实际需求,片面注重传统式学历职业教育。而农民更愿意上短期培训班,以很快学到市场需要的热门技术去打工挣钱,这就导致农村职教日趋困难。

4.农村青年参加城市职业教育的特殊障碍

城乡职业教育隔离,进一步阻碍了农村青年参加城市职业教育。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城市职业教育招收学生时,一般对户口和学历都有明确要求。农村青年如果想参加城市职业教育,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交纳昂贵的学费,才有可能成功。相对于城市青年而言,农村青年不管在经济和社会关系上,都处于弱势地位,他们若想参加城市职业教育,需付出更高的代价。户籍代表的只是出生地的不同,而并非能力的差距。因此,城市职业教育的这种户籍限制实际上是属于教育歧视,严重违背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各类城市院校应取消这种户籍限制,使农村青年能获取教育上的公平。

注:节选自王艳华撰写的《农村青年接受职业教育的障碍分析及发展建议》,该文发表于《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31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