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青年农民工城市化的原因分析——农村青年与青年农民工研究专题(13)
虽然相当一部分青年农民工具有较强的城市化意愿,但在现实中却呈现一种“半城市化”的状态,即青年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又部分地与城市社会相游离,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不能最终实现迁移定居,不能完成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人口地域结构与社会结构的提升,成为尴尬的城乡边缘人。阻碍青年农民工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青年农民工城市化成本较高,城市投入的公共支付成本不足
“据测算,每进入城市1人,需要个人支付成本1.45万元/人,公共支付成本1.05万元/人,总计转变一个农民为城市居民平均需支付社会总成本2.5万元/人。”寻找工作、租住房屋、就业中介费用、办理暂住证、体检等等都构成了青年农民工较为沉重的就业成本。而个人培训、子女入学、社会保障、住房、交通费用等既包含在个人就业与生活成本里面,又涉及到较为高昂的公共支付成本。各城市在规划、交通、基础设施的资源准备方面不一样,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准备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各城市青年农民工城市化面临的阻力不同,城市化的程度也不一样。另外,整个社会在社会组织、法律援助、劳资关系等观念、制度的准备方面明显不足,导致青年农民工城市化受阻。如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大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下的人口流动现状;管理农民工的机构多,但职能不清;对农民工以强制的“管”为主,相关服务较为欠缺;缺乏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等。这都是城市对青年农民工城市化成本投入不足的表现。
2.子女教育问题成为青年农民工留城的重大障碍
青年农民工不管是否已有子女或即将生育子女,都会面临子女的教育问题。对于青年农民工而言,如果其子女不能在城市接受持续、稳定的教育,那么青年农民工就不可能转变为城市居民,实现个人的城市化。自从“民工潮”出现以来,这一问题一直倍受关注。相当长时期以来,民工流入地由于存在属地入学等政策法规的限制,同时也受制于当地教育资源的短缺,大多数城市采取收取高学费的简单形式或仅仅依靠民力敬育力量来应对民工子女的教育。由此导致了民工子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首先是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现象严重;“超龄”上学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其次是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影响到民工子女的受教育质量;第三是城市居民对民工子女存在歧视与排斥,影响到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第四是造成了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以及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问题。
进入到21世纪,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力度。200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该文件明确指出,城市各级政府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上海等个别城市已取消了借读费等费用,但农民工子女与当地户籍人口子女就学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少学校拒绝接纳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学校收费仍存在客观上的双轨制,使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学费依然高于当地户籍人口子女。公立学校就学的成本太高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负担依然沉重。学籍问题使很多民工子女的升学教育受到限制,还存在着因为没有本地学籍就不能在城市上高中、不能参加当地的高考等限制。另外,在城市的就学过程中,农民工子女仍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最后,青年农民工由于工作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很少有空暇时间对子女实施优良的家庭教育。这些因素都在相当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顺利地接受学校教育。
3.青年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问题较为突出
在“民工潮”初期,城市边缘人的身份,使农民工一直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且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较为薄弱,农民工农村社保的参保率也较低,因此农民工是一个严重缺乏社会保障的群体。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立法也相应出台。按规定,企业用工必须办理工伤、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等五大保险。由于政府职能部门监督力度欠缺,部分企业逃避责任,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的农民工仅占53.70%,没有签订的占了30.62%,有15.68%的农民工居然不知道什么是劳动合同。”因此现实中农民工的参保率仍然较低,参保的险种不全,一般养老、工伤两类保险的覆盖率相对较高,其它三类保险的参保率较低。且农民工社会保险衔接问题较为突出,以养老保险为例,首先是缴费基数较高,农民工每月缴纳养老保险金的负担较重。其次是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区域统筹,限制了农民工发生流动时养老保险的衔接。如果农民工跨省际流动,由于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转移,相当部分农民工会退保。因此农民工参保后退保现象较为突出。最后是由于农民工就业具有不稳定性,流动性较强,务工时间不连续,经常中断养老保险的缴纳,因此缴费年限难以累计到15年,难以在养老后领取到养老金,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难以对农民工起到真正的保障作用。
4.住房问题也是目前制约农民工留城的主要障碍
青年农民工要融入城市,长久地居住和生活在城市,必须在城市拥有稳定的住房。第一代农民工很少把城市作为最后的归宿,最终都会退回到农村,因此在城市一般都是租住简陋的民房、住工厂宿舍或工棚等,住房成本较低,住房问题并不突出。而新生代的青年农民工,回农村的意愿较弱,留城意愿较强,他们在城市中的住房问题就形成了其留城的主要障碍。在现阶段,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使不少城市居民都望而却步,更不用说收入较低的农民工群体。因此农民工在城市中拥有自己的住房显得遥不可及。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时大多居住在简陋的宿舍或出租屋里。国家统计局200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9.19%的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里,有20.14%的人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7.88%的人居住在工作地点,6.45%的人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还有12.54%的农民工住在城郊的住所。近年来,随着城市住房越来越紧张,青年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5.青年农民工的收入偏低,文化程度与职业技能是影响青年农民工提高收入的重要因素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被调查农民工的月工资均比较低,主要集中在500-800元之间。其中,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500元的占29.26%,500-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0%。另据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的专项调查显示,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966元,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19.67%,月收入在500-800元的占了被调查的农民工总数的33.66%,只有1成的农民工的月收入超过了1500元。青年农民工集中于城市中的低收入行业:他们往往是分布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产业工人、建筑业工人及服务业的相关人员。受到户籍、文化程度与职业技能的限制,青年农民工收入水平偏低。
据笔者2003年在东莞的工厂调查显示,青年农民工内部存在明显的收入差异,主要是由技术差异导致的:生产线无技术工人、“通用工”,即电焊、车床、缝纫、汽修等与高级技工三个群体的收入由低到高,差别较大。而青年农民工中收入较高的高级技工比例明显较低。由于青年农民工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所以流动性较强,较容易失业,属于就业弱势群体。众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文化程度与职业技能是影响青年农民工提高收入的重要因素。但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都较为忽视对青年农民工的技术培训与学历教育。因此青年农民工非常缺乏通过培训而提升技能、提高学历从而提高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民工待遇偏低、就业不稳定,将无法支付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保证城市生活的质量,也就难以实现城市化。
注:节选自杨慧撰写的《青年农民工“城市化”的问题与对策》,该文发表于《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