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策缺乏连续性,随意改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
有些地方政府缺乏诚信,不能履行诺言,政策随领导随意改变,为大学生村官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如定安县政府公开招聘60名大学生村官,原定期限两年,期间每月工资待遇300元,期满考核合格则充实到基层或县事业单位。但由于报名人数不足,为保证质量,最终确定选拔30人。经过近半年的动员、报名、笔试,并请省内有关部门的专家面试,层层选拔出来的30名优秀大学生,在签订有关劳动合同后,大学生村官带着县主要领导在动员会上的嘱咐和关爱(待遇提到了350元/月),带着全县人民的期望,满怀信心地深入到了基层农村去扎根建功。但随着县主要领导的更迭,这些大学生被全部转到乡镇中学去任代课教师,一年后再考核转正,待遇不变,先进行上岗培训,再去所属学校报到,没有选择余地,使大学生村官无可奈何
2.有些人首鼠两端,没有农村建功立业的长远计划
有的大学生过于乐观地估计工作前景,预期值过高,保留工资、择业标准较高,一味青睐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追求热门职业,向往收入高、福利好、工作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以及外企、合资企业,光想在人才已经饱和的城市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对农村不屑一顾。且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资、待遇与预期薪水、保留工资也落差太大,大学生对于做村官心理不平衡,不安心农村生活,不愿长久留在农村发展,而是把这当作一块跳板。认为到农村工作是镀金,是走上更好工作岗位的必要手段或过渡方式,加之有的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当村官态度不端正,因此,人还没到几天就打算着开溜。
3.农村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工作实践中的应有魄力
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广、年富力强,思维活跃,工作热情高,自我价值体现的意愿较强,有想干、愿干、干好的意愿,但由于初出校门,任职时间短,接触农村的时间不长,对农业和农村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处理农村日常问题经验缺乏,问题暴露的比较突出。在处理农村及农民的各种矛盾时,特别是涉及农村家族矛盾、遗留问题和群体事件时,掣肘因素较多,加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商品意识、市场观念缺乏,家族性、血缘性、地域性、业际性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异常复杂的新环境,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有时实难适应,往往感到无从着手应对。缺乏相应的技巧和经验,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以提高。因此,工作不敢放开手脚,工作魄力还不够大。
4.专业知识虽比较牢固,但农村法规政策掌握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安排主要是考虑市场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自身师资、培养能力等其他各方面的客观条件,根本不会也不可能从农村需要出发考虑问题、安排专业、培养学生。因此,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农村社会现实需求脱节,相去甚远,或根本一点都用不上,而真正需要的农村法规政策却所学甚少。在培养模式上,大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尤其缺乏对情感智力(或情商)的培养,造成大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其能力和适应性大打折扣。加之农村工作比较复杂,涉及面广、量大,各类涉农的法律法规众多,农民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参政议事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因此,大学生村官虽然专业知识比较牢固,但在农村实际工作中却用不上,有点“牛掉进井里、有劲使不上”的感觉。
5.管理缺乏统一的规范,没有一个严密科学的管理制度
大学生村官目前还是新生事物。因此,在各地管理中各行其是,可谓是万朵桃花开。所采用的方法、制定的标准和规范,虽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少不同的地方。虽各有所长,但也都存在不足。而不同激励机制带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工作很努力、成绩很突出却没有受到表扬和应得的奖励,而有些工作很平庸却被选为省、市、县、乡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的还获得了“新长征突击手”、“五四青年奖章”、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这就打击了积极追求上进、立志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扎根创业者的积极性,助长了滥竽充数、企图以村官为跳板、“走门子”、搞不正之风、到农村“镀金”等不良现象,与党推行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初衷背道而驰。
注:节选自耿相魁撰写的《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该文发表于《人才开发》2008年第11期。
摘编、责任编辑: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