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与意识形态专题研究(6):引导青年精神文化消费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发表日期:2010-05-29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随着青年精神文化消费活动的不断增强和日益丰富,其所存在的问题日渐凸现,并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冲击。因此,必须注意加强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精神文化消费的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不断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一,引导青年精神文化消费摒弃消费主义的影响,树立科学的理性消费观。市场经济对物质利益和物质商品的强调,再加上西方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渗透,以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年中滋生和蔓延起消费主义思潮,对于一些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欲望膨胀、肆意放纵,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为之彻夜上网娱乐的有之,浑浑然精神空虚走向堕落的有之,走向违法犯罪的有之。对此,遏制和引导消费主义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和教育青年树立科学的理性消费观,一方面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许多资源、能源短缺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要清醒地看到自身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客观需要,自觉地从自身需要和经济条件出发,运用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从理性的高度来思考消费什么、如何消费、为什么消费等,从而很好地把握、选择精神文化消费的对象,做到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科学消费,并形成科学的理性消费观,指导消费行为。科学的理性消费观是指符合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科学的理性消费观的树立可以使当代青年有效地抵制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引导青年精神文化消费克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树立具有一定理想与信念追求的积极向上的儒雅消费观。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与贪婪必然导致精神生活的空虚和理想淡化信念缺失。离开了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利益,就会迷失方向和失去精神动力。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离开了现实,理想就成了不切实际而又无法实现的空想;反过来,理想又引导着现实,现实离开了理想的引导,则会陷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当代青年的消费活动中,对物质与实利的关注远远超过精神发展,包括许多大学生在内的青年是具有一定理想和追求的,但理想现实化,更偏重于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的追求,即使是考研和参加培训班之类的精神文化消费活动也是以物质实利为导向的。实用主义的盛行、功利主义的泛滥,带来的理想信念的弱化与虚无是滋生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的温床,是形成和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大碍。“面对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的客观现实,我们尤其需要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够有效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的社会理想,这个社会理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当代青年是实现这一理想的中坚和主体力量,因此必须引导当代青年重视高质量的精神文化消费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青年的头脑,确立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第三,引导青年精神文化消费抵制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树立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健康文明的发展性消费观。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使得人们具有了讲究享受的经济基础与条件,但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如果贪图享乐,奢靡之风盛行,就会严重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年轻人在精神文化消费方面的骄奢淫逸与追求享乐,就不仅腐蚀的是年轻人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堡垒。对此,胡锦涛深刻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因此,在当前还必须大力加强艰苦奋斗教育。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不仅仅包括物质层面的要求人们的消费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把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厉行勤俭节约,而且包括精神层面的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是一种乐观向上、积极有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一种与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在当前面对种种的物质刺激与诱惑,当代青年更应该保持这么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方面要在自身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加大用于促进其自身能力发展、素质提高的发展性消费资料的比例,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费结构中发展性、智能型、高雅的精神文化和科技教育消费的比例;另一方面要坚决抵制一些低级趣味和怪诞离奇的文化现象,树立科学文明的消费观,自觉地选择健康向上、思想性强、艺术水平高的精神文化产品作为消费对象,自觉地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精神鸦片的毒害,重振“崇俭”的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

 

注:节选自权立枝撰写的《当代青年精神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态视阈研究》,该文发表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