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与意识形态专题研究(2):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意义

发表日期:2010-05-29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1.维护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所当然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由于我党没有及时、彻底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曾过分倚重政治斗争、阶级斗争,主流意识形态一度几乎等于阶级斗争,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特别是“文革”时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喊着马克思主义,实则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形象受损,合法性遭到质疑,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权威得到极大提升。但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又面临着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全球化、信息化的考验;新的价值体系、主体和观念的多元化、多种文化的交汇,使主流意识形态被冲击、被淡化以至被消解。于是,一些人开始怀疑甚至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淡化和危机必然导致对党的政治体制、政治价值体系及各项政策认同的流失、对党的政治权威及其合法性认同的流失。青少年是社会成员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就必须不断提高和强化广大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2.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建立在明确的世界观之上、对国家的发展道路及政治经济制度进行自我规定和自我辩护的信念与理想体系,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统领全体社会成员思想、行为的一致性,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意识形态领域的任何闪失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直至威胁到国家的存亡。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时期,不可避免地存在社会矛盾与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可能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侵蚀的温床,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更容易接受西方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这将极大地威胁到我国意识形态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整合。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在形成之中,尚未定型,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尚在构建之中。因此,青少年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对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关涉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3.反“和平演变”的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立,两大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不可避免。这种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主要围绕“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展开,“和平演变”战略逐渐成为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同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主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改革,但改革出现了一些挫折和失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攻势。尤其是布什上台后,面对东欧急剧变化的形势,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企图以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抓住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改革和出现困难之机,以接近求转变,以经济援助为馅饼,强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渗透,并最终使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较量和斗争依然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西方国家加紧向全世界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

4.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竞争意识、个体利益意识、个体价值意识、自我选择意识、自我造就意识以及效率意识、民主意识、独创意识增强。但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自发性,一些人面对异质的、不确定的多样化的生活世界,感到迷惘困惑,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价值取向、目标选择不明,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各样的消极价值观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精神价值失落,物质主义、工具价值凸现出来,又迷失了主体性。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升华和概括性反映,是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主流意识形态代表了社会上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愿望、要求、观念、理想、信仰等,是大多数社会成员意志的体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不仅具有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制度的作用,还具有统一思想、指引方向的价值导向功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阐述了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客观必然性。对我国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可以使青少年确立科学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把思想凝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上来。由此可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意义重大。

 

注:节选自聂立清撰写的《构建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战略选择》,该文发表于《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责任编辑: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