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求职期望值较高,在工作中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1.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时更强调获得尊重
调查显示,有78.6%的青年农民工认为“尊重比收入更重要”。上一代农民工选择工作更为注重收入高、工作的稳定以及基本的社会保险,而新生代农民工把自己的人格看得更重。这是社会进步、物质逐渐丰富的客观条件在起作用。由于经济压力逐渐变小,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中的发展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的人文环境都是非常注重。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自我肯定意识,渴望得到尊重,不愿从事得不到别人尊重的、尤其是受城市人藐视的工作,通俗地说就是“爱面子”,这也是年轻人的心理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人文环境非常重视,注重老板的人品及对自己的态度。调查显示,如果老板人品太差或者对自己不好,有60.8%的青年农民工会毫不犹豫地“抬腿走人”,不看老板脸色行事。同时,青年农民工还通过“用脚投票”的斗争方式给资方以教训,迫使资方考虑更好地对待农民工,改善工作条件,适当提高工资水平等等。
2.新生代农民工大多相信靠个人打拼可以实现成功梦想
据调查,青年农民工“预计三年后工作状况会有很大改善”的占23.6%,“会有一定改善”的占45.3%,二者相加为68.9%。对于成功,新生代农民工更为重视能力和机遇的因素,而对学历、关系、背景等的认可度比上一代农民工低。可见他们对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和重视。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拼搏和一定的机遇就一定可以获得事业的成功,对学历、关系和背景等因素并不看重。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主要靠自身能力”的占35.1%,认为“靠机遇”的占23.7%,“靠关系和背景”的占17%,“靠学历”的占15%。调查还发现,不少青年农民工认为,“仅仅为了钱、为了打工而打工是干不长的,只有干自己喜欢的事,才能有成就感。”
3.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目的取向出现多元化
迥异于上一代农民工平平淡淡、稳中逐步改善的生活理念,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希望换种活法”。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是怀着远大的理想或美好的梦想来到城市打工的。为了家人生活得更好是上一代农民工努力工作的首要目的,这一点被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所继承(53.5%),但同时其工作目的取向呈现多元化局面: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好”(16.7%)、为了“给社会做贡献”(8.8%)、“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8.6%)等目标取向也逐渐增多。
4.新生代农民工倾向选择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继续学习和再发展的愿望比较强烈
上一代农民工肩负养育孩子的重任,大多不计劳苦,愿意选择收入较高的工作。相比之下,新生代农民工更年轻、文化程度更高、见识也更广,他们心中的目标也远不是打工挣钱这么简单。调查发现,很多青年农民工倾向“选择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哪怕当学徒的时候钱少点,但学成后对将来肯定有好处”。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渴望更多的知识,为日后融入城市做准备。青年农民工外出务工之前大多数没有好好学习,走进新环境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贫乏,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出于“代偿”的心理,他们对于科技知识和文化知识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和热情,在工作之余主动自学,进行知识的“充电”。调查显示,有97%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最迫切学习的知识是专业技能知识(69.7%)、法律知识(54.7%)和文化知识(47.8%)。
注:节选自刘俊彦撰写的《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意识的几个特点》,该文发表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3期。
责任编辑: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