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青年的新特点、组织的新任务和组织存在的现实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建设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共青团组织。实践表明,一个社会的根本评价标准是生产力标准,一个组织的根本评价标准应该是凝聚力标准。一个没有凝聚力的共青团组织,在联系青年时就没有吸引力,在面向社会时就没有影响力,在服务大局中就没有战斗力。
从实践来看,共青团的凝聚力主要来源于事业凝聚、思想凝聚、组织凝聚和服务凝聚四个方面,事业凝聚是前提,思想凝聚是核心,服务凝聚是途径,组织凝聚是基础。要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组织,关键就是围绕事业认同、思想教育、服务青年和组织建设,不断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切实体现在广大青年成长发展过程中有效劳动的凝结,增进青年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为党赢得青年。
1.事业凝聚关键是体现有效作为
事业认同是共青团凝聚力建设的前提。要坚持用上海发展的宏伟目标感召青年,把青年的智慧和力量集中到上海发展的各项任务上来,引导青年按照城市发展需要努力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不断推出站在时代前列的青年优秀典型,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岗位、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青年人才大军,用组织培育青年、青年发展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有效作为紧紧吸引青年凝聚在共青团组织周围,和这座城市共同发展。
从工作实践的角度来看,要围绕科教兴市主战略,着眼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推进雏鹰争章、少年科学院建设等,在中小学生中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开展“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等,在大学生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举办青年创新创意大赛等,在职业青年中鼓励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十大杰出青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青年岗位能手、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等标志性、序列性的荣誉称号,褒扬先进,树立典型,引导青年建功成才。要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积极推进“爱心上海”系列公益主题活动,通过开展上海青年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动、上海青年献血志愿者行动、上海青少年预防艾滋病“青春红丝带”行动等,让公益成为青年时尚。要围绕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开展“青春建功新郊区”行动,大力实施城乡结对互动计划、郊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进城务工青年曙光增辉计划、有志青年下农村计划、生态家园创建计划等。要围绕服务全国,继续深化希望工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赴滇扶贫接力计划等工作项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思想凝聚的关键是实现有效影响
思想教育工作是共青团的核心职能。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坚持从青年的思想实际出发,多运用青年熟悉的语言,多联系青年身边的事例,以青年耳濡目染的基本事实和感同身受的亲身体验为依据,以真理的力量、真实的逻辑、真诚的态度感染青年,激发其内在的向上、向善、向美的积极性。要充分体现组织特色,进一步发挥共青团在典型示范、体验教育、实践参与等方面的优势,让广大青年在组织中受教育,在实践中受教育,在相互启发中受教育,从而帮助他们在典型激励下汲取力量、在真实体验中收获感悟、在相互启发中共同进步。要积极开发活动载体,在活动内容上要紧扣思想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环节,但在活动形式上要体现时代特点、贴近青年生活,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做到春风化雨,内化于心。
从工作实践的角度来看,思想教育工作既要从高处着眼,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又要从低处着手,引导青少年走好人生每一步。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开展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增强共青团员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进一步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头脑,使他们强化党的观念、团的意识,永远跟党走。要以未成年人和大学生为重点,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细节,针对他们在人生发展中面临不少困惑、却缺少有效指导的现状,通过开展“今天我们怎样成长”系列讨论等活动,请青少年的良师益友为他们答疑解惑,加强人生发展指导;针对青少年个性独立、但钦佩同龄人中的成功者的心理特点,通过开展“共享成长——与杰出青年面对面”等活动,使青少年在和杰出青年“零距离”的沟通交流中,收获成长动力;针对青少年关注社会生活、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心理需求,广泛开展帮困扶贫、义务支教、手拉手、保护母亲河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他们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3.服务凝聚的关键是提供有效帮助
服务是凝聚青年的根本途径和手段。从团干部的角度来讲,要坚定“全心全意为青年服务”的观念,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带着感情去关心青年、服务青年。从团组织的角度来讲,要强化资源配置,争取党政资源、协同社会资源、整合团内资源。一方面要探索理顺青年事务管理体制,把青年事务管理纳入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范畴,用公共财政、社会政策等执政资源满足青年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要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建设面向青年、开放互动的服务体系。
从工作实践的角度来看,在队伍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团干部作风建设,尤其要按照团市委在先进性教育中提出的“忠诚党的事业,自觉成为‘党的人’,做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热爱团的岗位,争当事业‘带头人’,做到‘用一辈子精神,做好一阵子工作’;竭诚服务青年,永做青年‘贴心人’,做到‘要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这一具体要求,努力打造一支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干部队伍。在资源配置方面,共青团应该在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上体现积极作为,如推动制定《上海青少年“十一五”发展规划》等青少年政策和法律,为优化青少年发展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制度保证;如探索成立政府青年事务机构,统筹各类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实现政府青年事务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又如建立政府青年项目的授权委托机制,形成政府投资授权、青年组织协调管理、中介组织评估、社会专业服务机构承担的项目实施方式等。在机制建设方面,逐步建设以需求为导向、以整合与共享为目标、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全天候、一门式、个性化的上海共青团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着眼于满足青年多样化的需求,可以提供内容丰富的菜单式服务,随时供青年自主选择,用机制实现团内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统筹与合理配置,从而提高服务针对性和实效性。
4.组织凝聚的关键是扩大有效覆盖
组织建设是凝聚力的基础和依托。要坚持一手抓新兴领域,一手抓传统领域;一手抓覆盖面的扩大,一手抓内在活力的增强。要不断强化共青团引导和主导各类有生机、有活力的青年组织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主动地以多样化的联系方式和多层次的组织形式应对青年群体结构和时空分布的变化。要分类、有序、积极地推进对青年的有效覆盖,通过工作和活动使“社会人”成为组织影响的人,通过社团、自组织的骨干等使“社会人”成为组织联系的人,最终通过建立团组织使“社会人”真正成为“组织人”。
从工作实践的角度来看,组织建设要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坚持党领导团,团紧跟党;党重视团,团依靠党。当前,要按照市委构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的要求,积极巩固和拓展共青团在社区的工作基础。例如,推进街道团工委向社区团工委转制,把驻区单位、各类青年组织的代表吸纳进社区团工委班子,进一步增强社区团组织对辖区内各单位团组织及青年组织的协调和牵动能力;针对目前青年群体分布的多样化,除了强化共青团这个主渠道之外,可以通过青联、青企协等联系优秀青年群体,通过种类繁多的青年社团和兴趣小组联系普通青年群体,通过青基会、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等联系特殊青年群体,同时通过建立青年社团领袖沙龙等方式将青年自组织纳入到团的工作体系中,加强引导和影响。此外,要立足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实际,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扩大团的工作的覆盖面,重点是依托电子邮局、视频会议、手机短信等信息化基础平台,建立起一种基于网络、覆盖广泛、互动性强、与传统组织动员方式互为补充的快速动员和响应机制,全方位“拉近”组织和青年之间的距离。
总之,为党赢得青年,关键是要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服务建设上提高共青团工作的实效性,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
注:节选自马春雷撰写的《在凝聚中引领青年》,该文发表于《聚集凝聚力——上海青年工作课题调研集(2006-2007)》,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版。
摘编、责编: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