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凝聚力专题研究(10):关于凝聚力的一般性研究

发表日期:2010-10-20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1.凝聚力的研究发展历程

凝聚力是各种组织维持、运作和有效发挥作用达成组织目标的重要因素。凝聚力的有无和强弱,对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企业、部门、团队,皆是如此。正因为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凝聚力引起了学者、组织管理者的关注和研究。对凝聚力的最初研究,始于社会心理学。20世纪3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对团体动力的研究中开始涉及到团体凝聚力。1943年,维特在一项群体研究中明确提出了凝聚力一词,但第一个正式发表对凝聚力系统研究的是费斯廷格(1950)等人。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形成了凝聚力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大约从上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认知理论的发展,社会心理学研究兴趣由团体互动转向个体认知,加之凝聚力本身存在内涵复杂、界定不统一等问题,导致凝聚力在主流社会心理学中渐趋势微。但凝聚力对于理解团体和组织的重要性,使其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而到上世纪80年代,凝聚力又重新回到了研究者的视野。对凝聚力的研究,除社会心理学外,也扩展到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现有的关于凝聚力的研究,涉及到各个社会群体层次和不同的学科视角,内容包括凝聚力产生、测量、生成途径、影响因素等和民族凝聚力、国家凝聚力、文化凝聚力、企业凝聚力、团队凝聚力、社会组织凝聚力等等。

2.凝聚力的概念

凝聚力Cohes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词“Cohaesus”,表示结合或粘合在一起的意思。勒温认为凝聚力是作用于集体成员的心理力量,它是使群体成员转向群体内部的力量(正的诱引力)。费斯廷格等人将凝聚力的定义为:“使成员留在群体内的作用力的总合”。卡伦(1982)认为,凝聚力是“在追求群体目标的过程中,反映一个群体团结在一起,保持整体倾向的动力过程”。

我国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对群体凝聚力是这样定义的:群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是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群体凝聚力实质上是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力,它对于群体的存在、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在管理学领域,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给出的定义影响最大,他认为“组织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从不同的定义来看,组织凝聚力实质上指的就是组织对成员的向心力和吸引力,是连结组织和组织成员的重要纽带。

3.凝聚力的构成要素

费斯廷格等在1950年出版的《正式群体中的社会交往压力》(Social Pressurein Informal Group)一书中,提出了凝聚力的三个构成要素:群体成员间的吸引力;群体目标和任务的吸引力;加人群体所得到的威信。卡伦主张将凝聚力至少区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任务凝聚力,它与团队的目标和成绩指标的承诺相关;二是交往凝聚力,它更多地涉及人际间的关系,如友谊关系和交往情感上的支持I5。学者对凝聚力的构成观点不一,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来看,组织的凝聚力由这样几个方面构成: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包括普通成员之间和普通成员与组织领导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形成的凝聚力;组织成员被共同的目标任务吸引所形成的凝聚力;组织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组织成员所形成的凝聚力。

 

注:节选自杨守建撰写的《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研究》,该文发表于《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2期。

摘编、责编: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