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凝聚力专题研究(9):团体内聚力的理论研究成果

发表日期:2010-10-20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社会的健全有赖于其团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已成为共识。科学的研究及科学的方法有助于改善团体的生活,则是团体动力学及团体内聚力学说的理论前提。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团体内聚力的研究始于30年代的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是其代表。他在其“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1939)首次使用了“团体动力学”这个概念,借以标明他要对团体中各种潜在动力的交互作用,团体对个体的吸引以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团体成员之间的联系及关系等做一种本质性的探索。1945年,勒温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团体动力学作为一种专业或学科从而得以确立。勒温以及以勒温为代表的对团体心理的研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这也正是团体动力学家有别于杜克海姆、弗洛伊德和列蓬等人侧重于思辨来研究团体的明显标志。

1945-1950年,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成立的短短五年间,勒温与其同事及弟子们就发表了一百多项研究成果,大都是实验及研究报告。当代著名团体动力学家阿尔文赞德博士在回顾这一时期团体动力学的发展时曾提出:“当时对团体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中最生动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并成了整个社会科学所关注的中心”。1953年,阿尔文·赞德与卡特莱特共同主编了《团体动力学:理论与研究》一书,全面总结了当时有关团体心理的研究。此书1960年出了第二版,1968年出了第三版,直到目前仍属于美国有关团体心理研究的权威著作,尽管其后也有其它一些重要的研究。在该书的第一版中,有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的研究报告:《团体吸引力与团体成员》,有Tinbaut的论文:《关于社会低层团体内聚力的实验研究》,以及French的论文:《团体的破裂与凝聚》。在该书的第二版和第三版中,也都有一些新的研究增加。

纵观国外有关团体动力学的研究,已大致形成了如下的理论:

1)团体内聚力是吸引、组织与影响团体成员的最本质的因素。它是团体的“精神”,它是一种使其成员甘心归属的动力和气氛。在众多有关团体内聚力的定义中,“团体内聚力是吸引团体成员,使其留在团体的合力。”以及“团体内聚力是联结与聚合团体成员的各种力的总和,既包括成员对团体的喜欢,也包括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是受到最多承认的。

2)团体内聚力本身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其一是团体的吸引力,在这方面应考虑影响内聚力的一些团体性质,如团体的目标、计划、组织形式和社会地位等;其二是团体成员的动机,它包括团体成员追求交往、认同和安全的需要,以及他想从作为团体成员中获得某种利益的愿望。

3)一个团体的内聚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该团体的存在与发展,直接影响其团体成员的士气,直接影响该团体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力。其具体的效果还包括可增加成员的安全感、责任感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促进团体成员的责任性行为,促进团体成员的相互影响。

 

注:节选自申荷永撰写的《团体内聚力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该文发表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摘编、责编: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