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凝聚力专题研究(25):高校共青团凝聚力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发表日期:2010-11-08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特别强调,共青团要“全面履行职能作用,着眼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提高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如何增强高校共青团的凝聚力,除了实现之前所述的三个转变之外还需要从以下四个着力点人手:

1.通过多种形式组织青年

要充分发挥各级团学组织的优势,加强各级团学干部的队伍建设,特别是对各级团学干部的教育与培养,建立一支思想过硬、学习刻苦、勤奋务实、作风正派的团学干部队伍。根据各级团学组织自身特点和活动规律进行引导和管理,指导他们按照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从财力、物力上真正保证他们工作的正常进行。团支部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增强团员组织身份的自我认同,基层共青团要通过典型引导、仪式象征等途径,增强团员的组织身份荣誉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其组织归属感。在团员管理和组织掌控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将思想教育和资源管理相结合,合理调配政策资源、干部资源、经济资源和象征资源,从而实现对各种组织的有效管理。除此之外,要在学生公寓、社团试行建立团支部,构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团结和凝聚学生的新纽带,积极探索教育改革过程中共青团建设的新路子,以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2.用先进的思想引导青年

面对社会思想的日益多元化,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大学生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信念的支撑、先进文化的熏陶、良好品行的塑造、健全人格的培育。不同学生的思想水平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人生奋斗的目标也不尽相同,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和目标要求所有学生,我们要分层次、有针对性、灵活生动地开展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扎实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工作,帮助他们打牢成长进步的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群体总体素质在不断上升,思想活力和精神需求明显提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追求进步、共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仍是主流。从2008年初的抗击雪灾,到奥运火炬传递,到抗震救灾和奥运会,“80后”甚至“9O后”的一代,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也使大家看到了这一代青年当中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和潜能。我们要通过有说服力的理论和案例,让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使他们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3.尊重和服务青年学生合理的利益诉求,服务于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利益面和需求面多元化,共青团工作不能再按照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单一政治化”的工作思路,即不考虑或不充分考虑青年的需求和好恶,单向地进行灌输教育,使活动很难满足团员青年日益多元的需求,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大学生对于共青团工作的要求多了也更现实了,有问卷调查显示,在“你认为应当如何进一步改进高校‘两课’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这个问题上,73%的学生选择了“进一步贴近大学生生活,关注他们所面临的生活、就业等现实问题”这个选项。因此,我们需要去尊重并服务于青年学生合理的利益诉求,把服务团员学习、成长和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团员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建功成才的需要,为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80后”“90后”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的一代,是网络化的一代,也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有多少有多好,就意味着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服务的成效决定着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要实现服务的成效就要着重解决青年学生面临的最普遍、最迫切的问题,主要有三类:

1)促进就业创业。共青团组织的优势不在于能够提供多少岗位,不在于能够筹集多少资金,更不可能出台多少优惠政策,其优势来自于对青年学生的深入了解、与青年学生的紧密联系和对青年学生的有效影响,最根本的是在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素质和竞争力方面下功夫,包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素质和技能、扶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同时,要做好以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为重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以探索建立合理、有序、有效维权机制为重点的大学生权益维护工作。

2)注重社会实践、社会观察和志愿者服务。当代大学生最缺的是实践锻炼,长期以来,共青团把社会实践、社会观察和志愿者服务作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创新组织形式,形成长期与短期结合、集中与个别相辅的良好局面,努力寻找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观察和志愿者服务新的切入点和观察点,结合时代特点、时代任务摸索社会实践的新路子、新办法,形成了假日小型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模式,通过引导他们投身实践,使大学生把科学理论与生动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党的功绩与国家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把远大理想与扎实奋斗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把奉献精神转化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工作激情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品格,使社会实践、社会观察和志愿者服务成为大学生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成为我们对大学生加强思想引领的有效方式。

3)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各类文体活动、学术科技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它能够培养学生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全面素质。文化育人具有影响广泛、润物无声的效果。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大都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拥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动员力。在社会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选择日趋多样的今天,我们要从自身特点出发,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增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用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占领校园,影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

4.加强高校团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

高校共青团干部是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力量。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增强需要团干部的人格魅力和感情来吸引广大青年学生2008年抗震救灾的斗争中,许多团干部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共青团干部是有人格魅力的,团组织是可以用感情来吸引团员青年的。适应新的要求,高校团干部要加强学习,做青年学生学习的表率;要深入学生,深人生活,熟悉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的新方式,并以这些方式为载体来渗透我们的工作、创新我们的组织建设模式,保证我们的工作能够广泛地影响到青年,我们的组织能够深深地扎根于青年;要深刻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政治敏锐性;要在面对困难、矛盾不退让、不回避的过程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总之,高校团干部要做到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政治上可靠、作风上扎实、自律上严格,做到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

 

注:节选自许青撰写的《高校共青团凝聚力建设探析》,该文发表于《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摘编、责编: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