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Cohes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Cohaesus”,表示结合或者粘附的意思。对凝聚力的研究于1908年w·麦独孤称之为“聚集”的本能时开始萌芽。20世纪30年代,勒温(Kurt Lewin)开创团体动力学,探讨了凝聚力的内涵。他认为凝聚力是使群体成员转向群体内部的力量(正的引导力)。他使用凝聚与运动来表述团体内的两个主要过程,前者主要涉及团体的形成和维持,后者则是团体寻求实现目标的活动。1950年,Fest-inger等人在《非正式群体中的社会交往压力》(Social Pressure in Informal Group)中正式给出了凝聚力的定义,凝聚力是“促使成员留在团体内的作用力总和的场”,标志着凝聚力研究的开端。后来Bollen和Hoyle将凝聚力定义为“群组凝聚力是指个人对于一特定群组的归属感,或他和组内其他成员之间的共同情感”,认为凝聚力包括两个维度:团体归属感与团体士气。更多的研究者则认为,凝聚力包括3个维度:人际吸引、任务承诺、团体荣誉感或自豪感。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出现了凝聚力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当时人们对凝聚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个体之间以及个体和团体之问的互相吸引程度方面。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认知理论的发展,社会心理学研究兴趣由团体互动转向个体认知,加之凝聚力本身存在内涵复杂、界定不统一等问题,导致凝聚力的研究在主流心理学中渐趋式微。但凝聚力对于理解团体和组织的重要性,使其成为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凝聚力又重新回到了研究者的视野中。20世纪80年代,卡伦(Carron)等人推动凝聚力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卡伦将凝聚力定义为:“在追求团队目标的过程中,反映一个团队团结在一起,保持整体倾向的动力过程。”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组织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他认为组织的凝聚力来源于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领导之间的相互吸引和对组织共同特征(如血缘、文化、阶层目标等)的认同。这种力量使组织成员心甘情愿留在组织中,为组织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且无怨无悔,更重要的是,还会吸引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补充到组织中。凝聚力的定义虽然繁杂,但我们通过回顾发现,其演变大体上遵循了两条发展脉络:一是从“组织吸引力”到“组织目标”,再到“组织归属感”,形成了目前凝聚力内涵的主要维度;二是从笼统的“作用力”、“吸引力”细化为更具体的“目标”、“人际情感”、“价值观”等,发展为使用“社交”、“任务”、“情感”、“工具”等两两相对的层面来操作化凝聚力的内涵。这一脉络体现了研究者在研究不断深入、概念内涵不断丰富的前提下,逐步尝试为凝聚力构建一个更富逻辑性、更为精细的理论框架的努力过程。研究者通过文献回顾和初步的研究认为,凝聚力可以分成个体、群体、组织3个层次,分别指向利益满足和任务承诺(组织能够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个人有归属感)、人际吸引(组织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紧密和谐)、团体荣誉等(组织的价值观、制度、资源、文化等优势)。
“共青团组织凝聚力”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凝聚力”的简称,是指共青团组织全体成员在共同的组织特征当中,因为目标任务共同吸引、人际关系的紧密互动、组织特有的优势地位而产生的一种不同程度地促使组织内部成员愿意留在组织内部、组织外部成员向往加入组织内部以及组织本身不断创新完善的作用力综合的场,它反映着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程度、团体任务的综合吸引程度以及成员对组织发展前景预测的信任程度,其作用对象是团干部、团员和广大青年。
注:节选自吴庆撰写的《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体系研究》,该文发表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摘编、责编: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