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后续行动(二):实施《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进展和困难——B.青年在全球化世界中的发展之全球化

发表日期:2012-06-13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5.青年是指年龄1524岁的人,2005年青年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8%,到2015年,该组人口还要增加3100万人。由于各种因素的结合,如今的青年比以往更有条件参与全球发展并从中受益。世界的大多数青年是健康的,他们度过了童年岁月,生存了下来,而仅仅是在几十年前,婴儿和儿童死亡率相当高。与前几代人相比,今天的青年人完成小学教育的比例更高。许多国家的青年还有一层优势,那就是媒体和通信技术更加普及。世界人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多,促使人们认识到世界正在变成一个真正全球社会——虽然过程是缓慢的。青年是这一进程的关键环节。此外,世界的青年人都想作为重要和平等的参与者被纳入当地和全球的发展中,而不想作为被动的旁观者,无法建设自己的未来。

6.虽然这一代青年具有很多优势和天资,他们也面临一个复杂和迅速变化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新的机会与各种重大的制约因素和障碍并存。世界的每一个市场在很多方面都变得更加逼人,随着竞争的加剧,全球市场及其规则和做法都受到影响。全球化的力量往往对国家的各项政策带来制约因素,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办法顺利融入全球经济,并为其公民提供社会和经济机会。青年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缺乏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随着各国之间以及内部的经济增长分布不均,青年的发展所面临的不仅有传统的(主要是国内)障碍,而且他们还必须克服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所带来的新障碍。

7.在过去约二十年来,世界各国政府通过促进提高生产力,降低或收回成本以及促进私营部门发展,大力改善经济。通过减少或消除国际交易中的障碍,改善货物、服务和资本进入全球市场,促进这些变化。国际贸易和金融自由化进程是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力量。国际性全球市场的开放伴随产生了洪流般的种种冲击力,影响到社会政策,并使人们对收入分配、不平等和社会排挤产生关切。由于自由化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资的灵活性更大,就业保护却少,在许多情况下,最低工资减少了,或越来越没有跟上生产力的提高。这些发展态势必然影响到青年人。

8.无论是出于政治、社会-经济理由,还是出于人道主义理由,饥饿与贫困、缺乏教育、不健康、失业及社会排挤等问题引起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国家采取有效和具有前瞻性的社会和经济政策是迎接许多国家的公民(包括青年人在内)面临的这些挑战所必需的。一个国家能否融入世界经济并从中获益关键是看它的一系列国家政策,其重点是贸易、金融、知识、技术和投资。也需要制订相关国家政策,并进行国际合作,以实现减贫、环境可持续性及其他社会目标。

9.在阐述“青年与全球化经济”一组下的各优先领域时,报告首先突出介绍青年在全球化环境中总体的适应生存情况。这势必会对有关贫困与饥饿、教育和就业问题进行讨论。虽然对各优先领域进行分开审评,但必须注意各领域之间紧密的相互关系。

10.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提供了很多机会,也带来了很多风险。它对国家和国际两级的决策和政策执行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全球化使全球的货物、服务和资本市场不断变化,也带来了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术。这种转化为青年参与全球经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尤其是在那些通过投资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并使其年轻求业者做好准备迎接这些机会(如因采用新技术而产生的机会)的国家。全球化与就业、教育以及饥饿和贫困有着密切联系(对此下面的章节将会讨论),全球化也扩大了青年获得技术的机会,尤其是信息和信通技术;也促进了年轻移民为寻求更好的机会而在各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流动。

11.随着货物和服务流动的不断增加,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可以得到以前不可得到的基本消费品和服务。食品、教材、服装、药品以及世界其他地区有关政治和社会发展动态的信息都可以迅速和轻而易举地传出国界。遗憾的是,全球化也造成更多的失业以及职业的不固定和临时性,使青年在许多方面受社会排挤的情况更加恶化,全球化还让世界的青年容易获得各种商品和服务,这就助长了消费主义、疏远和犯罪。例如,全球化的一方面是非法毒品和药物的全球贸易在扩大,使家庭和社会破裂,犯罪行为泛滥,艾滋病等疾病蔓延以及青年和成人死亡。例如,人们注意到,市场取消管制并私有化,使毒品行业得以将其活动扩散到世界各地,开辟了新的贩毒路线和生产区,其渗透到“合法”经济中的程度让决策者无法忽视。青年即使不是这一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往往也是这一行业主要促销对象。

12.互联网技术日益成为通信和青年社会联网的枢纽。这些技术进入了越来越多的青年的日常生活中。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使用互联网的频率高,并且还在上升,为青年提供新的机会,利用全球化从境外带来的益处。在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上各有不同的国家在互联网使用方面可能具有类似的情况。例如,科威特的人口中有23%的人使用互联网,用户中有63%是青年人。南韩的互联网使用率为60.9%,虽然在24岁以下的年龄组中的数字是95.1%。但是这一领域仍然存在不平等的现象。虽然全球化为技术的全球传播提供了方便,但世界上很多青年处在数字鸿沟的贫穷一方,无法获得这一技术。

13.全球市场发生迅速的重大转化,其带来的一些重大的社会代价,不仅在全球化进程中受到边缘化的国家感受得到,而且在适应全球化中相对成功的国家也感受到。全球化的各种力量在各国之间和国家内部带来不均衡的结果,使青年在向成年人过渡时遇到更多的挑战。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由于生产地转移而带来的变化,加上消费的可能性和模式的变化,对包括青年在内各人口组别的生计和收入造成直接的影响。

14.全球化已经并将继续对青年的就业机会和移徙的模式产生影响。今天,在发达国家,相对于每100个即将退休的人,平均有142个青年人(20-24岁)加入劳动力行列;10年之后,将出现青年工人的短缺,相对于每100个离开劳动力队伍的人,只有87个青年工人。与发展中世界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今天,发展中国家是342个青年人对10060-64岁的人。虽然各地区面对不同的问题,吸收大批青年工人是继续推动移民活动的全球性问题。

15.有关就业市场,引进新技术对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低技能的职业产生影响。贸易自由化,尤其是向低工资国家转移生产活动,往往对非技术工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他们是首批失业者。由于青年人的经验和技能有限,故因全球化而失去工作的人中他们所占比例往往很大。在世界许多地区,由于正在从农业向用人较少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化,失业率还在上升。贸易自由化迫使各公司要更具竞争力,导致许多公司更加依赖于低成本和不固定的劳动力安排。在很多情况下,国家社会保护计划未能赶上迅速全球化的市场所带来的新风险和脆弱性。

16.移徙为青年提供机会,利用全球化带来的益处,并通过迁移到人们认为机会更好的地方改善他们的福利。随着经济一体化,移民流动增加了,年青人比老年人更有可能跨越国际边界进行移民以及从农村移向城市地区。移徙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有“推力因素”,如贫困、对当地的条件不满、冲突以及自然资源的压力,还有“拉力因素”,如更好的赚钱机会以及有更美好的前途。

17.国际移徙传统上都选择来自较穷国家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包括许多青年。例如,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的机动性在世界上最大,每16个人就有一个——或5.6%——出国留学。相比之下,每250个北美学生只有一个(0.4%)出国留学。虽然高技能移民会对个人有益,但由于人力资本的流失,往往对祖籍国的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从长远来说,回返者可以带回新的思想、办法以及国际关系网,这不仅对其自身有益,对整个社会也是有益的。

18.不管出于何种原因移民,青年人的流动并不是没有重大风险或困难,包括家庭破裂、易受包括艾滋病毒/艾滋病等新疾病的传染以及寻找工作的困难。此外,由于可供选择的办法很少,有时也由于害怕被驱逐出境或遭受报复,许多青年移民可能没有报告虐待、种族主义、歧视或剥削的行为。同时,由于青年人经得住挫折、有灵活性,且精力旺盛,他们往往很适合应对和适应移民的过程。

19.迫切需要认识到青年在移徙人流中的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并为其经济、文化和社会融入提供条件。青年移徙者往往是看不见的社会服务提供者,在东道国的国家青年方案中没有得到承认。由于青年移徙者往往是东道国社会劳动力不可或缺的部分,迫切需要加强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如卫生、教育和培训等领域,更要在总体上帮助提高公众对青年移徙者的看法。

20.虽然还不知道青年对汇款做出的具体贡献,就越来越多的国家而言,汇款在数量上已超过了官方发展援助,现在是在外国直接投资之后第二大资金流动来源(1670亿美元流向发展中国家),但外国直接投资牵涉到以利润、分红、手续费、费用、利息支付、纯转账价格等形式的资金倒流以及国家经济主权的削弱。就许多国家而言,汇款超过了外国直接投资。与会波动的其他资本来源(这取决于政治或经济气候)相比,汇款成为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往往在经济下坡时逆周期而上升。这些汇款也为无法移民的青年的发展提供投资资金。例如,汇款收入可使不移民的青年得以完成学业,并可促使今后得到更高的收入。虽然移民社区已有安全的汇款途径,青年在寻找和利用这些途径时需要给予支助。这就需要社区各团体、民间社会、接受国政府和私营机构的参与。

21.世界的青年人继续对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后果表示关切,尤其是对财富的分配和环境的退化所产生的影响。他们与包括非政府组织和民权活动者在内批评全球化的各群体一道,在促请人们注意有必要更好地驾驭全球化及其后果以及确保保护基本人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注:来自联合国官网——

http://daccess-dds-ny.un.org/doc/UNDOC/GEN/N01/457/52/PDF/N0145752.pdf?OpenElement

责任编辑: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