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22):青年闲暇与消费之青年闲暇与消费的发展及其特征

发表日期:2013-07-26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闲暇活动对青年人的心理、认识能力和身体发展非常重要。”青年闲暇与消费的发展,既是影响青年发展的重要因素,又是青年发展水平的直接表征。新世纪,党和政府支持和鼓励人民文明、健康和积极的休闲,提升人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此后在提升人民消费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得到了积极体现。199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扩大投资需求的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扩大消费需求,形成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积极引导居民增加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旅游等消费,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2000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认为,“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鼓励投资、消费、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和效益回升发挥了重大作用。”2001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工作和闲暇时间,扩大服务供给,鼓励居民服务性消费。”“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档案馆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等文化设施建设。”20063月,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继续发展主要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文化、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引导居民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改善消费环境,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鼓励消费的政策领域之宽、力度之大、受惠面之广前所未有。”要继续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巩固扩大传统消费,积极培育信息、旅游、文化、健身、培训、养老、家庭服务等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努力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这些政策措施惠及了民众,青年闲暇和消费的社会条件得到改善,青年闲暇和消费获得了发展,呈现出新特征,但也表现出部分不良现象。

 

一、青年闲暇与消费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

休闲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一般会与经济发展同步。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该国国民的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休闲需求和闲暇消费日渐凸显。2003年,我国GDP达到1.4万多亿美元,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我国正式步入休闲经济时代,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也日益迫切。

十年来,围绕国民休闲与居民消费,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2001年起,我国逐月编制并公布以2000年价格水平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CPI)。20014月,原国家经贸委《关于做好2001年商品流通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围绕扩大国内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这个中心,调整流通产业结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科技创新,……提出有利于鼓励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5月,针对“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偷税、骗税、骗汇和走私活动屡禁不止,商业欺诈、逃废债务现象日益严重,财务失真、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比较普遍,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低劣的问题相当突出,文化市场混乱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生产经营中的重大特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等现象,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确保消费安全。2006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点的通知》强调,推动市场经济秩序持续好转,为促进公平竞争、净化消费环境、扩大内需提供保障。2007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公布,要求“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优化服务消费结构,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08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强调要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拉动农村消费;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扩大城市消费;促进流通企业发展,降低消费成本;发展新型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切实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安全消费。2009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要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全面落实旅游景区对老年人和学生等特殊人群门票优惠政策。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扩大旅游消费。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闲暇与消费环境的优化。

 

从休闲的社会环境看,青年休闲空间和休闲载体日益改善和创新。2010年,我国有博物馆2435个,公共图书馆2884个,艺术表演场馆2112个,艺术表演团体6864个,文化馆(站)43382个。与2000年相比,博物馆、公共图书馆、艺术表演场馆和艺术表演团体分别增加了1043个、207个、249个和4245个;增长的比例分别为74.93%7.73%13.37%162.08%(见表7-1)。2010年,我国出版各类报纸452.1亿份,各类期刊32.2亿册,图书71.7亿册(张),比2000年相应水平的329.3亿份、29.4亿册和62.7亿册(张),分别增长了122.8亿份、2.8亿册和9.0亿册(张),分别增长了37.3%9.5%14.4%(见表7-1)。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是新世纪青年休闲发展中的主要特征之一。电脑和手机在青年群体中得到了最快速的普及。从2000年到2010年,城镇家用电脑拥有量,由每百户9.70台增至71.16台;农村家用电脑拥有量,由每百户0.5台增至10.4台;网民总数由2250万增至4.57亿,位居全球第一;30岁以下网民总数则由1687.5万人增至2.66亿(见表7-2)。青少年作为网民主体和手机的主力用户,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了当代青年非常重要的休闲方式和休闲载体。

2002年,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始实施。截至2010年底,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覆盖率100%),2867个县级支中心(覆盖率95%),22963个乡镇基层服务点(覆盖率67%),59.7万个村基层服务点(覆盖率98%),资源建设总量达108TB1TB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小时视频节目),整合制作优秀特色专题资源库207个,累计为9.6亿人次提供了服务。2003年,杭州、郑州等率先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公益性文化场馆。20046月,全国大中小学生可以免费进入纪念馆、博物馆。2008年,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实行免费开放。2007年,对全国2.67万个面积低于50平方米的乡镇文化站进行规划建设,到2010年增至34121个,基本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从消费环境看,我国的消费政策日趋完善,消费环境有所改善,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3.91万亿,增至2006年的7.64万亿元,2008年突破10万亿元,2010年再猛增至15.7万亿元(见表7-3),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为13.6万亿元,乡村为2.1万亿元。从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看,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2000年到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39.4%下降为35.7%,下降了3.7个百分点;农村则由49.1%下降为41.0%,下降了8.1个百分点(见表7-3)。恩格尔系数的大幅下降,表明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衣着和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所占比重大幅下降,是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外在表征。表7-4的数据显示,我国消费结构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现代型过渡。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城镇居民家庭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快速增加,体现发展与享受需求的住房、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休闲旅游等项支出的比重迅速上升。青年作为闲暇消费的大军,其闲暇消费所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闲暇消费结构也有所优化。

 

二、青年社会闲暇时间增加,闲暇意识不断增强

19942月,《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指出,国家实行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的工时制度。即每周工作44小时,实行5天半工作制。19953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再次缩短每周工作时间,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并于同年51日起开始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周末双休日制。19999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修订)》规定,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和元旦为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其中,新年放假1天,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均放假3天。法定公休假的总数由7天延至10天,法定公休日和节假日全年总计增长为114天。该办法还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200712月,《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2007年修订)》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新年、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五个节日各放假1天;春节和国庆节,各放假3天。该办法新增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年的总休假数增至115天。同时,200811开始实施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公布,“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由此,我国逐步建立起以带薪休假为基础,以刚性的休假模式和弹性的带薪休假制度相结合的休假制度。对青年学生来说,按寒假4周、暑假8周来计算,他们一年内的闲暇时间则达到了172天。

 

20064-10月,世界休闲博览会(第九届世界休闲大会)在我国杭州成功举办,其主题为“休闲——改变人类生活”,目的在于“引进先进的休闲理念,倡导健康的休闲方式,提高城市的休闲服务水平,丰富人们的休闲体验,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20065月,由《小康》杂志社组织和发布了我国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它的出现昭示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休闲开始成为大众的普遍需求,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特权’”。近年来,我国休闲小康指数连续提升,国民的休闲观念、休闲支出、休闲方式和休闲时间方面也都取得了进步或改善(见表7-5)。其中,青年是休闲意识和闲暇活动最积极的社会群体,闲暇已成为青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休闲意识的进步在青年群体身上表现最为明显,青年群体闲暇活动的进步推动全社会闲暇活动的进步。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闲暇空间的拓展,为青年闲暇活动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青年闲暇主观意愿的不断增强则是促进青年闲暇活动开展的内部条件。“在年收入3-5万元、5-10万元及10-20万元的年轻人中,休闲支出分别约占其收入的11%20—30%30—40%。”

 

三、青年闲暇内容不断丰富,闲暇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闲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青年发展最持久、最广阔的舞台。首先,青年在闲暇中完善自我素质。自主是闲暇的本质,青年自主地选取闲暇活动来完善自身素质,积极配合教育体系下的素质形成,共同推动自身素质的发展。自主学习和阅读、满足兴趣爱好、进行社会交往、投身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运动、锻炼、旅游、游戏等丰富多彩的闲暇活动和闲暇内容,促进了青年各方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表7-6的数据显示,使用媒体,健身锻炼,业余爱好、游戏,外出参观,看电影与演出,以及社会交往等,构成了青年闲暇的丰富内容。其中,使用媒体,社会交往以及业余爱好、游戏,是青年从事最多的闲暇活动。从具体项目看,看电视和上网是最主要的休闲方式,电视和网络成为了青年闲暇生活中最重要的陪伴。从具体工作项目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雏鹰争章等活动,在推动青少年提升闲暇生活质量和丰富闲暇活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次,青年在闲暇中进行社会公益。自1993年团中央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15年以来,全国累计已经有3.82亿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在扶贫开发,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抢险救灾,海外服务等各个领域提供了超过78亿小时的志愿服务。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进行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已经达到了2934万名。青年为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全社会参与成为我们志愿服务的最新特点。第三,青年在闲暇中创造青年文化。“青年文化行动”、“乡村青年文化节”、“社区青年文化节”与“大学生艺术节”等品牌活动,既是推动青年闲暇活动的有效载体,又是新时期青年参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闲暇生活的质量,主要表现为闲暇活动是否适量,以及闲暇活动对需求的满足程度。休闲可以分为积极休闲和消极休闲。积极休闲包括旅游、度假、文化、体育活动,到外边看电影、吃顿饭。这些都是休闲方式。消极休闲,即睡懒觉、喝大酒、打麻将等。从青年闲暇来看,闲暇生活正在由消极休闲向积极休闲转变。青年社团和青年自组织成为新时期青年闲暇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共青团组织的指导和引导下,青年社团和青年自组织在适应青年不断增长的休闲需求的进程中而快速增加。截至2007年底,全国青年自组织总数估计在80万个左右,参加过青年自组织活动的青年估计超过1亿人,通过相对稳定地作为自组织成员的估计有近3000万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青年闲暇活动的丰富和闲暇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休闲旅游日益成为青年闲暇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9月,我国建立起第一家青年旅舍,到目前已有150余家,遍布全国27个省(市、区)。自2005年至今,青年旅舍的过夜天数超过百万,并先后接待了近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其中绝大部分是年轻人。对于近年兴起的红色旅游,青年的满意度较高。调查显示,接近50%的红色旅游者是回头客,85%的游客有继续参加红色旅游的意向,有92%的游客愿意将游历过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荐给亲友;参加红色旅游的人群70%是自费旅游,其中60%是年轻人,并且88%的青少年认为红色旅游景区“很好”和“好”。

 

四、青年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休闲消费日渐凸显

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和实际消费实现了大幅增长。2000年,城镇家庭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2005年增至10493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比2000年增加了4213元。2010年,再增至19109元,比2005年增长了82.1%。农村家庭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253元增加到2005年的3255元,再提高到2010年的5919元,十年共增加了3666元,增长162.7%(见表7-3)。2000-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由3632元增至9968元,增长174.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6850元增至15907元,增长132.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860元增至4455元,增长139.5%(见表7-7)。其中,青年群体的收入和消费都有较明显增长,青年购买力和消费能力不断增强。福布斯中文版私人财富调研数据库的资料显示,60后(36.6%)、70后(35.4%)是中国高净值人士的主力军,80后占11.8%25-39岁高净值人士的理财目标,集中在买房换房、子女教育、退休、父母赡养、购买汽车等消费品上,支出较大。

休闲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休闲消费是由旅游、娱乐、体育等多种消费行为支撑的一种服务消费。2009年,国务院41号、44号文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为当前形势下休闲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激励,更引起了全社会对旅游休闲、文化休闲、体育休闲的重视。“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在全国多地相继实施,将旅游与教育、体育、健康等相结合,激发了人们的休闲意识,带动了相关消费。据《2009-2010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课题组初步估算,2009年我国居民休闲消费最核心的消遣旅游类、文化娱乐类和体育健身类的休闲消费约为1.7万亿元,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56%,相当于GDP5.07%。目前,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消费市场,文化娱乐、旅游等占国内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当前,随着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多和休闲事业的发展,假日旅游工作机制已日渐成熟,“假日消费”越来越成为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2000年,国内旅游全面升温,出游人数大幅增长,形成了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国内旅游“黄金周”,国内旅游人数达7.44亿人次,全年旅游业总收入为4519亿元,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2010年,全年国内旅游总人数增至21.03亿人次,比2000年增长了182.7%;国内旅游总收入增至12579.77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78.4%2000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为1047万人次;2005年,增至3103万人次,列世界第6位;2008年,增长为4584万人次,列世界第5位;2010年再增至5739万人次;2011年,跃增至7025万人次。另外,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与社会效益不断凸显,日渐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2010年,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4.27亿人次,约占国内旅游人数的20%;在纪念场馆免费开放的情况下,红色旅游年综合收入达到1302亿元,约占国内旅游收入的10%

 

五、青年消费领域不断拓展,消费方式日趋多样化

2000年以来,住房、汽车、通讯电子、教育、旅游休闲等日益成为我国消费品市场的热点,基本实现了主要消费品的结构升级。从表7-4和表7-8的数据来分析,以移动通讯和信息为代表的通讯信息消费,以教育、旅游为代表的精神文化消费,以私人汽车为代表的交通消费,与住房相关的生活消费,逐渐成为消费的主要支出。这些消费热点,在很大程度上由青年群体的消费所支撑,青年消费热点集中反映了社会消费热点,青年消费潮流反映了社会消费潮流。同时,青年的消费观念有所更新,消费文化出现新特征。当代青年基本秉持适度消费,更加注重即时消费。青年在进行消费时,品牌、质量与个人风格越来越发挥重要影响。他们通常追求好玩的、刺激的品牌,注重产品设计。他们更关注品牌与质量,更希望通过他们购买的产品表达自己的个性。他们更喜欢在自己的个人网页上对喜欢的品牌的商标进行变形设计,并根据自己的特征与兴趣设计头像,从而彰显自己的独特性。

青年消费领域逐渐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由实物性消费向精神文化娱乐产品消费不断拓展,青年消费方式日趋多样化。随着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的较快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网络购物快速兴起。既运用传统的商品交易方式,又积极运用网络进行消费,是青年消费方式的显著变化。青年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地运用网络进行对比研究,消费品的“网络口碑”尤其得到青年消费者的认同和实践。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2010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4.5万亿元,国内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已达25000家,网络团购企业数量达1880家。McKinsey & Company对中国消费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一般互联网用户相比,网上购物者年纪更轻,受教育程度更高,也更为富裕:75%的网上购物者年龄在34岁以下,53%的网上购物者拥有大专学历,超过一半的网上购物者属于中产阶级或更富裕的阶层。排名前20%的网上购物者的购物金额占到了全部销售额的70%——而且这一群体比其他网购者更年轻、更富有,受教育程度也更高。同时,银行卡消费和信用消费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选择。中国银联公布2010年银行卡消费行为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年轻工薪族居多,25-35岁的持卡人占比超过六成。国内年轻持卡人的银行卡月均消费额与其月收入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总体上看,月消费额低于月收入的三成,表明国内持卡人的消费支出基本做到了“量入为出”。从银行卡消费场所看,年轻持卡人利用网络进行刷卡购物的频次已大幅超越餐饮、娱乐及宾馆酒店等传统刷卡消费场所。

 

注:摘自《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安国启、邓希泉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7月出版。

责任编辑: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