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16):青年思想之青年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心理

发表日期:2013-07-26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政治思想是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政治思想则是青年思想中对社会影响非常大的部分。在互联网时代,当代青年并没有“去政治化”,其政治参与程度比过去要高,并且从被动向主动、从较易控制向较难控制转变。青年政治思想与政治行为日益分化纠缠,青年政治思想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本章根据青年思想发展的主线,以青年重大思想事件为对象,分析当代青年思想的发展、特征及其趋势。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人类文明史中只是微不足道的瞬间,绝大多数人没有办法超越其历史经验,一定会以其个人经历和经验来对整体的世界、文明和历史进行判断。当代青年与此前几代青年群体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决定了不同世代青年政治态度和日常心理的差异。当代青年对历史仍有积极的传承,同时又有明显的差异。新世纪青年,基本出生于1980年之后。他们对中国、中国人和中华文明的感受,已经大大不同,在政治态度和日常心理上已经明显有别于前几代青年群体。

 

一、青年政治心态的发展简史

1840年以来的100多年历史,中国始终处于内外的战乱、革命和动荡之中。这就给生活在这段历史时期内的几代中国人,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创伤。今天,回顾历史时仍能感受到这些创伤,这些创伤也仍在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心态。但是,它们对新世纪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少。

那些经历过西方列强与日本侵略的中国人,往往非常爱国。钱学森是典型的爱国知识分子,连陈省身、杨振宁这样长期定居国外、加入外国国籍、在外国退休的人都是非常爱国的。陈省身曾在电视访谈中,讲述他为什么要把数学搞得这么好。他说:那个时候,所有的人都说中国人不行,中国人也说中国人不行,我就是要证明给他们看,中国人是行的。

比钱学森、陈省身这一代更年轻的中国人,所经历的更多不是外部侵略,而是自己内部的争斗,即内耗。特别是在“文革”之后,一些人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看法比较灰暗,有些人甚至有着某种怨恨情绪。这与他们在政治动荡和经济迟缓下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的经历,给那几代中国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80后”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对政治思想和精英分布的局面起到了较大的冲击和重新配置的作用。“80后”青年知道中国革命阵痛的历史,也会受到他们父兄的心理创伤的影响,但这毕竟不是他们自己的经历。听故事与自己亲身经历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差别非常大。新一代青年特别是“80后”,成长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从童年起,他们就见证了人类历史上速度最快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没有受过大规模的政治动荡所带来的痛苦。当他们长大出国时,见到的西方发达国家,至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被北京、上海这样的中国大都市赶上或超过。所以,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200311月至12月,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2003:中国青年看世界”课题研究,其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

 

二、青年对未来的积极预期

关于青年的生存发展现状、对中国未来的预期等方面,本文以“2003:中国青年看世界”课题调查结果来进行论述。

关于青年现在过得怎么样?他们对于中国的未来究竟有没有信心?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该课题的调查问卷中设立了这样两个问题:“您是否满意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您觉得自己未来能否过上更好的生活?”对于前一个问题,5.7%的人回答“非常满意”,43.6%的人回答“比较满意”,二者相加,约有一半的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另有27.7%的人回答“一般”,16.4%的人回答“不太满意”,回答“很不满意”的只有5.0%。对于后一个问题,多达66.9%的人回答“肯定能”,26.8%的人回答“或许能”,二者相加,高达93.7%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抱着乐观的预期。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但从总体上说,相当多的青年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当代青年对国家在未来国际秩序中的地位期许很高。在调查中相关的问题是:“您认为中国目前在国际事务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限选一项)”;“您认为中国二十年后在国际事务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限选一项)”,且两题的选项完全一样。在回答前一个问题时,认为中国在现阶段应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的最多,占37.0%;其次是认为应该扮演“地区大国的领导角色”的,占26.2%;认为应该扮演“世界大国的领导角色”的占21.8%,也不算少;认为现阶段应该“主要管好自己的事情,少过问国际事务”的占9.0%;得票率最少的是扮演“其他世界大国的辅助角色”,仅占2.3%。实际上,认为中国无论如何都应该担任某种领导角色的占了48.0%,已接近半数。青年希望未来中国,则远远不止这样一个地位。在回答后一个问题时,希望中国二十年后担任“世界大国的领导角色”的最多,占47.1%;其次是希望担任“地区大国的领导角色”的,占29.9%;希望扮演“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角色的为11.8%;主张“主要管好自己的事情,少过问国际事务”的“孤立主义者”则更是减少到4.4%;得票率最少的还是扮演“其他世界大国的辅助角色”,仅占2.5%。由此可以看出,近半数的青年希望中国二十年后担任“世界大国的领导角色”。本文只是采用了调查中的很小一部分。值得指出的是,整个调查的结果都反映了课题的研究对象的两个典型特征,即青年对中国未来具有很强的信心并且相当爱国。这样的特征在新世纪多次重大事件中,为青年的实际表现所反复体现和证实。

 

注:摘自《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安国启、邓希泉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7月出版。

责任编辑: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