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31):青年流行文化之“十二五”及其后青年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

发表日期:2014-06-04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的整体文化模式即将发生巨大而全方位变化的时期,青年流行文化可能会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明显的演变趋势。

 

一、青年流行文化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进一步成长和繁荣

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增强,不断变异、求新求美的多元性青年流行文化格局初步成型。“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以预测,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反映青少年群体社会心理和现实生活状态的青年流行文化作品将更多地涌现,其中必将有更多的风格独特、艺术精湛、青年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并将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起到“领潮”的作用,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的发展注入一股青春活力。同时,青年流行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教育青年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社会文化变迁的方向。因此,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用积极、进步、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引导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健康发展,文化主管部门依法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对社会大众文化(包括青少年流行文化)进行调控,必然成为未来青少年流行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青年流行文化将伴随世界科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而更有别于传统文化

当代青年流行文化是与港台、日韩以及欧美文化阶段性进入并共同建构的混合文化。在青年流行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和标志性事件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青年流行文化与国际单向接轨的现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可以预计,随着我国文化的进一步国际化,国外文化将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传统生活行为模式形成更大的冲击,而崇尚个性自由,追求世俗理性,讲究消费享受,勇于展现个性化,赶潮流、求新求异等新的文化现象会令人目不暇接,青年流行文化的新形式新内容将层出不穷,纷至沓来。与此同时,世界科技的突破性进展以及在青年流行文化中的率先应用,将使新时期青年流行文化展现出跟传统文化模式更加相异的另一番景象。

三、城市青年继续引领流行文化潮流与草根青年将占据一席之地的局面并存

当代青年流行文化的主体中,青年一改原来消极被动的文化“隐君子”形象,在闲暇生活、社会交往、日常消费上均呈现为主动创造、积极参与的新面貌,同时在青年流行文化中,主动参与、复制和传播,并且积极创造和生产新型的流行文化,从而更好地展示个性和实现自我。“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文化资源进一步整合和综合利用,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城市青年必将成为文化建设领域的生力军。更多的青年文化社团将会出现,会把自身的流行文化同中国大众文化发展事业结合在一起,积极施展才华。同时,任何流行文化产品,越是得到社会上层特别是得到青年精英阶层的承认,就越会迅速地和大量地流行于社会大众之中,青年精英阶层无疑是青年流行文化的主要引领者。但是,草根(底层)青年不再甘做流行文化的依附者,部分人开始凭借在生活抗争中磨练出的技能,通过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途径,积极展示他们正在走向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一种精神群像,形成了特有的一种草根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随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文化服务网络的改造,以及电视、网络对“草根”的支持,越来越多的草根青年会急迫表达生活态度和张扬自我特长,融合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形式,通过自己的勤奋、拼搏和创新,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将草根偶像文化汇入到接地气、贴民心、健康向上的大众主流文化之中。

四、青年流行文化将表现出更加功利化和商业化的特征

流行文化本质是一种消费文化。青年是流行文化最根本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是消费文化的主体。缺少了青年的消费支持,青年流行文化就会失去现实的依托,成为一种无名无实之物。“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养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以预见,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化的进一步完善,流行文化将主要通过商品市场的途径加以扩展。流行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将被开发成文化商品或精神产品,通过电视、网络、畅销书、报刊、表演等形式,直接成为市场消费的重要内容。同时,在文化从一种“事业”转变成一种“产业”和“消费”的过程中,流行文化内容将通过各种媒体被整合进各种商业运作模式之中,并且推向青少年受众。由此,在商家、消费者相互参与和支持中,越来越多的流行时尚将像消费品一样被创造出来;在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和青少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中,青年流行文化将开辟一种新的发展前景。

五、青年流行文化将进一步走向“碎片化”

当前,由专业影视歌名星、作家、体育明星等主导的流行文化格局正在逐渐淡化,多元化、小众化、细微化的流行文化发展趋势清晰可见。青年人的文化“代沟”和对当下的强调,必然使青年经常性地进行自我塑造和重新塑造,从而失去文化的整体感和完整感,碎片或片段的特征初显。“十二五”时期及未来青年流行文化,将随着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增强而进一步发生分化并走向碎片化。具体来说,从青少年群体的纵向结构看,无论是流行语、流行歌曲、流行读物,还是流行服饰、流行生活方式,不同年龄段、不同层级的青少年,将会形成各自独特的流行“亚文化”;同时,即使同一年龄层、地位层的青年群体,他们也会再细分化为不同的板块。越来越多的流行文化元素,将青少年群体“切割”成一个个更小的“小圈子”,每个小圈子有自己的交流模式,彼此之间也会交叉重叠,从而形成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碎片化”景观。总之,随着国际流行文化的进一步渗透,加上青年基于广泛参与热情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文化舞台,青年流行文化领域必将上演中西文化携手的大合奏。正是这种蕴含古今中外文化元素的“碎片化”样态,推动和促进青年流行文化走向繁荣和灿烂的未来。

 

注:摘自《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安国启、邓希泉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7月出版。

责任编辑: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