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被害人的研究

发表日期:2009-04-05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12):

关于青少年被害人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于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关注,一些学者对青少年被害人研究有所涉及。例如,汤啸天的《女青少年被害后的恶逆变初探》(1984年)(载《青年研究》1984年第11期)等。但是青少年被害人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议题,则主要开始于90年代中后期。近些年来随着被害人研究的逐步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对青少年被害人进行专门的研究,出版了一些有关未成年被害人研究的专门著作,如王大伟著《中小学被害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麻国安著《青少年被害人援助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一些教科书型青少年犯罪研究著作(如雍自元著《青少年犯罪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等)也开始设置专门的章节研究青少年被害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的学者使用了“青少年被害人”的概念,但是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重心是未成年(儿童)被害人。

关于未成年被害人研究的基本关注点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的内容:一是关于未成年被害人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未成年被害人的概念、分类、未成年被害群体的特征、被害原因、未成年被害人与加害人关系、未成年被害人的恶逆变等。其中关于未成年被害人恶逆变的研究较有特色,它实际上是中国被害人学研究最早的起源。一些学者在未成年被害人与加害人关系研究中对于熟人加害和同龄人加害特点的揭露,对于未成年人被害预防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二是关于未成年被害人类型的研究,其中儿童虐待和儿童性侵害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并颇具实证研究特色,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近些年来儿童性侵害和儿童虐待案件多发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儿童性侵害和儿童虐待的研究,主要是由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学背景的学者主导进行的,而纯犯罪学学者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三是关于未成年人被害防范与救助的研究。关于未成年人被害防范的研究,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从自我防范、法律防范和社会防范三个角度展开。关于未成年被害人救助与补偿的研究基本上尚未独立展开,而是融于对一般被害人救助于补偿的研究之中,未成年被害人救助与补偿所应具有的特殊性尚未得到学术界应有的特别关注。总的来看,关于未成年被害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

除了上述六大视域之外,关于国外青少年犯罪研究成果的译介,也构成了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的重要方面。据初步统计,30年中所翻译出版的国外青少年犯罪研究著作主要有《怎样挽救失足青少年》(日本文部省,刘淳译,辽宁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室1982年译)、《少年犯罪社会学心理学》([]A. K. 多尔戈娃著,徐世京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问题》([]达尔戈娃著,赵可等译,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未成年人犯罪的侦查和预防》([]Л. Л卡涅夫斯基著,冯树樑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青少年犯罪》([]马丁. R. 哈斯克尔、路易斯·雅布隆斯基著,耿佐林、李建军、李景晨译,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少年犯罪心理学》([]拉姆森著,张永满等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越轨青年文化比较》([]迈克尔·布雷克著,岳西宽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迈克尔·布雷克著,刘亚林、胡克红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少年犯罪原因论》([]特拉维斯·赫希著,吴宗宪、程振强、吴艳兰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青少年司法与收容治疗指导计划》([]William P. McInnis等著,汤臻、李鸣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应对校园暴力:学校安全信息指南》([]Joseph P. Hester著,邵常盈、吕春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等十余部。除了翻译外国学者的著作外,还翻译了大量青少年犯罪研究专门论文。对国外青少年犯罪研究成果的译介为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不过遗憾的是,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并未因此而兴起。

撰稿: 姚建龙(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常务副主编)

摘编、责编: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