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犯罪对策的研究

发表日期:2009-04-05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10):

关于青少年犯罪对策的研究

 

关于青少年犯罪对策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青少年犯罪预测、青少年犯罪预防、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三大议题。青少年犯罪预测是一个看上去极富诱惑性的研究领域,也较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研究兴趣。早在1981年,华东政法学院徐建教授就根据其在上海长白派出所的调查,在《青年研究》第6期发表了《青少年违法犯罪趋势的预测》一文,这是国内第一篇专门论述青少年犯罪预测的论文。此后,青少年犯罪预测研究逐步成为青少年犯罪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80年代出版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专著大都有关于青少年犯罪预测的专门章节(如徐建主编的《青少年犯罪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曹漫之主编的《中国青少年犯罪学》<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等),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专门研究青少年犯罪预测的著作(如陈树恒主编的《怎样预测预防青少年犯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但是有关青少年犯罪预测的研究在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弱化的趋势,到2000年后,除了少数教科书型著作中阐述有关青少年犯罪预测的基本理论外(如周振想主编的《青少年犯罪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莫洪宪主编的《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等),已经鲜见有深度的青少年犯罪预测研究专题论著。30年中,对于青少年犯罪预测的研究主要涉及了青少年犯罪预测的概念、意义、基本依据、分类、内容、方法等基本问题。总的来看,尽管青少年犯罪预测研究在青少年犯罪研究兴起之初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迄今为止它依然是一个并未深入展开的课题,还基本没有完成从理论探讨向实践应用转化的过程,而这一转化恰恰是青少年犯罪预测研究的生命力之所在。

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是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中的一条主线,其成果也十分丰富,仅专门著作就有十余部,30年中,学术界对于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研究主要涉及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概念、意义和理论依据、青少年犯罪预防的途径和措施、青少年犯罪预防的体系等基本问题。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是对青少年犯罪控制实践产生影响最为明显的领域,学术界对青少年犯罪控制应当以预防为主的强调与具体建议,不仅促成了中国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的建立,而且推动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一专门立法的产生。尽管如此,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仍然同样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色彩,学界对于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的体系性、逻辑性的关注仍然要重于对其实际应用性的关注。

综合治理是青少年犯罪对策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议题。与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类似,其主要成果也主要集中在80年代,代表性著作如《综合治理在中国:青少年犯罪的防治》(1985)(郭翔、许前程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对策学》(周路、杨若何、胡汝泉著,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概论》(谷迎春主编,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青少年违法犯罪与综合治理》(1987)(徐汉民著,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等均出版于80年代。30年来,对于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研究,主要包括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概念、意义、理论依据、基本内容、法律化等基本问题。由于综合治理是执政党对于社会治安控制的基本方略,综合治理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也主要体现于执政党所颁布的一些有关社会治安与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政策性文件之中,因此学术界对于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研究自始以来就具有为党的政策做注解,反思性研究与学术自主性研究缺失的特点。直到今天,依然没有明显的改观。

撰稿: 姚建龙(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常务副主编)

摘编、责编: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