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9):
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
罪因研究一度是30年中青少年犯罪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在我国青少年犯罪与犯罪学研究的早期阶段,单因理论曾经占据着主导地位。就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而言,这种单因理论主要表现为“林彪、四人帮毒害说”。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单因理论存在着明显局限性,但它对于突破犯罪原因研究的禁区,启发犯罪原因研究的深入展开仍有着一定的作用。青少年犯罪多因论大体包括内外原因说、宏微原因说、多层次原因说、五维结构原因说、三层面八因素说、DEMATEL分析说六种观点。其中储槐植于1987年所提出的五维结构原因说,迄今为止仍是最为“哲学地”将各种可能的青少年犯罪原因予以梳理、组合、排序后合一的学说。
30年来学界关于青少年犯罪各种具体原因因素的研究,大体可以概括为对个体原因、家庭原因、学校教育原因、社会原因四大原因因素的研究。有关青少年犯罪个体因素研究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青春期危机论,这是一种综合关注处在青春期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殊性对青少年犯罪影响的观点,其代表性成果是皮艺军、赵奕合著的《青春期危机论》(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青春期危机论不但是解释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个体因素,也被视为青少年群体较成人群体犯罪率高的主要原因。除了这种综合性的视角外,还有的学者侧重于心理因素或者生理因素的研究。关于青少年犯罪生理因素的研究,大体上形成了心理因素综合论、反社会意识论、自我控制缺陷论、需要不能满足论、个性异常论、低能论等代表性观点,而关于生理因素的研究则主要涉及了轻微脑功能失调综合症(MBD)、人体生物钟、缺钙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等少数命题,此外还有少数学者涉及了激素、脑电图、染色体对青少年犯罪影响的研究。
对于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关系,各种专业背景、职业背景的研究者均对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家庭变迁、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教育、父母品行、亲子关系等变量成为研究的重点对象。代表性著作有罗锋著《家庭与少年犯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康树华主编《家庭·青少年犯罪与救治》(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关颖著《城市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等。相对而言,关于青少年犯罪家庭因素的研究是30年来青少年犯罪研究中最具实证色彩的研究领域。对于家庭结构、家庭教育、父母背景等变量均有学者使用较为严谨的方法予以了检验。但值得注意的是,开展实证研究的学者大多并非社会科学背景的学者,而是医学、心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研究成果也大多发表在医学、心理学类杂志上。
对于学校教育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的研究的重点是研究中小学教育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尽管30年中并未出现专门研究学校教育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的著作,专题论文相对来说也不太多,但是将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因素则是青少年犯罪学界学者的普遍观点。30年来,对于学校教育因素的研究主要关注了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校环境、学校管理、辍学等基本变量。对于这些变量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紧密关系,学术界的观点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基本未见有质疑的观点。与对于家庭因素的研究类似,对于学校教育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的研究亦具有学校教育问题化的特点,大部分有关学校教育因素与青少年犯罪关系论著的研究重心是分析学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并将这些弊端视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对于青少年犯罪社会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转型、文化、传媒、社会风气、社会道德、社区、不良场所与同伴交往等几个变量上。由于青少年犯罪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它可以敏锐地对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做出反应,因此对这些变量的关注具有较为明显的时代特色。在对青少年犯罪社会因素的研究领域,并不存在重大的理论分歧,对于社会转型、文化、社会风气、社会道德、社区、不良场所与同伴交往等这些变量与青少年犯罪的紧密相关性,绝大多数学者均持肯定的态度。
撰稿: 姚建龙(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常务副主编)
摘编、责编: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