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以来的英国家庭:注重教养

发表日期:2009-04-05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西方历史中亲权和监护制度及其社会干预(12):

16世纪以来的英国家庭:注重教养

 

1618世纪,婴儿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还很高,据一份18世纪的材料估计,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婴孩在达到五岁之前死去。前一历史阶段的很多现象依然存在。但这一时期,发生了基督教改革和人文主义复兴,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上,非常重视“教养”,尤其是上层阶级的男孩。

许多著述里面都详细地教导孩子有关的礼仪:早起后要在自己身上划三遍十字,为自己睡得安稳而感谢上帝,清洗鼻子,刷衣服,擦鞋,洗脸洗手,向同伴道早安,向父母问好;如果同主人一起吃饭,要请主人先用膳,如果主人对你说话,要先脱帽起立;在把面包放入汤之前要先喝几口……如此等等,细致有加,这实在是非常地严谨,无怪乎现代的英国人依然固守贵族风范。

当时正规的教育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没有公立学校,只有贵族才能进入为数不多的私立学校学习。他们在那里学习识文断字、背诵圣诗,学习拉丁文。而女孩子所受的这方面的教育则是微乎其微,据说莎士比亚有一个女儿只会签自己的名字,另一个只会画十字押。但女孩子会学习做家务或者由“老年淑女”指导学习一些艺术方面的知识。

有学者这样概括当时对孩子的态度,“一般的父母把孩子看成是麻烦的小人:他们的举止行为越快接近成人,就越受赞扬。儿童时代应该结束得越快越好,就像小时候易患的疾病一样。” 

稿件来源:《家庭抚养和监护未成年人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鞠青主编),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有修改。

撰稿:刘玉红

摘编、责编:陈云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