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互联网的主体用户人群,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5年7月的报告,全国35岁及以下的上网用户总数已达8373.9万人。目前在我国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网络过度使用与成瘾问题,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CYAND)2005年调查显示,全国青少年网瘾用户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3.2%,除此之外,非网瘾用户中还有约13%的网民、即约900万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该项目在2002年(4329名)和2004年(1668名)做了两次北京市中学生抽样调查,了解我国当代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状况及发展趋势。同时在2004-2005年进一步开展的网络成瘾研究数据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中国网络成瘾问题特点。
15岁-20岁为主要成瘾群体。从前期国内外研究结果看,国外网络使用问题主体人群集中在20-30岁之间,而我国网络使用问题主体人群年龄小于这一年龄,尤其是出现“网络成瘾”等严重问题的人群主要集中在15-20岁之间,显著不同于国外一般情况。
网络游戏成瘾为主。从最早报道“网络成瘾”的美国到陆续出现网络使用问题的西欧、日本等国,过度使用网络的内容包括信息下载、网络通信、网上聊天、网络购物、网络赌博、网上色情信息等多个领域。而我国网络使用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上,其所占比例虽不同报道有所差异,但均超过了其他各种问题的总和。
极端倾向明显。我国近年青少年使用网络有关的恶性案例不断出现,包括长时间上网诱发猝死、盗窃、抢劫、诈骗、故意伤人甚至杀人。也正是这些日益增多的恶性案例引发了社会各层面的广泛关注,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法律等专业人员研究这一问题。
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网络问题不等于简单的“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同时考虑到主体人群及使用内容这两项重要因素的差异,也不能将我国网络使用问题简单等同于国外的情况。至少可以认为:我国通常所说的“网络成瘾”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心理疾病实体”,也绝非等同于国外提出的“网络成瘾”,需要以更为包容的眼光来理解、研究、干预这一问题。
在网络普及的过程中,我国不同地区网络使用状况并不同步,同一地区青少年的表现也不尽相同。简单的划定一条界线来诊断“网络成瘾”是不合适的,更无法反映我国当前青少年网络问题的全貌。
“网络成瘾心理依赖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项目研究人员通过整合群体调研、个体案例及深入访谈的资料,发现我国当前的网络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谱系”,而非单纯的“是否”为网络成瘾的问题。只有以“连续动态变化的模式”描述我国当前青少年网络问题才能更为全面和深入,进而提出“青少年网络问题谱系”的概念。
“中国青少年网络问题谱系”使用两个最为常用的维度来描绘我国青少年网络问题的现状,这两个维度是:(1)网络使用程度,反映的是个体使用网络的客观时间多少;(2)问题严重程度,反映的是个体通常意义心理行为问题的程度,可以从社会功能、行为表现及主观感受三方面综合评估。
与目前的一些分类方法相比,这一项目制定的心理学分类方法有其鲜明的包容性与指导性。“青少年网络问题谱系”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当代青少年网络问题的全貌,以动态眼光描述了不同严重程度的网络有关问题,通常提及的主要现象和人群在该图谱中均有所覆盖。不仅指出了“网络成瘾”、网络使用过度等相关问题在当前网络问题谱中的恰当位置,也进一步提出了有关网络使用“高危人群”的概念与特点。
可以看出,大部分网络使用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严重问题中包括“网络成瘾”(IAD)或“病理性网络使用”(PIU),在我国青少年中确实存在,但并非所有与网络有关的问题都是网络成瘾,当前青少年问题更不是都因网络而起的。包括“网络成瘾”在内的不同类别青少年网络问题需要进行合理定位,这是深入理解并有效干预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问题的基础。
资料来源:《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8月14卷4期。原文题目为《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作者:高文斌、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本文题目为编者所加。
摘编:孙宏艳
责编:郭开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