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与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大批没有得到初步教育的青少年,成为潜在的犯罪滋生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低层次青少年队伍扩大是滋生新的犯罪者的来源之一
人口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其中25岁以下的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58%。人口的剧增给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在教育投入上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解决不了众多的青少年入学问题。根据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提供的资料,1991-1992学年全国7-11周岁学龄未入学人数203.8万人,小学毕业未升入初中人数为384.5万,升学率为79.61%。这些数字表明,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没有得到很好教育的未成年人进入社会,这种状况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14-17岁的少年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确定,如果过早地离开学校,没有得到足够的教育,极易受到消极的影响,误入歧途。
2.惊人数量的流失生又使低层次青少年队伍急剧地膨胀
近几年来,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现象相当严重。中小学生的流失,势必会影响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导致新的文盲、半文盲的产生,从而影响到我国劳动者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1991-1992学年全国小学辍学人数达265.8万人,辍学率为2.19%,普通及职业初中学生辍学人数达232.7万人,辍学率为5.80%。流失的原因从教育体制上寻找,主要有:
(1)读书费用太高。由于主、客观的原因,现在的普通中小学收费标准和其它附加费用普遍较高,这已成为不少家庭的一种负担,特别对那一些刚刚解决或正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问题显得特别严重,相当数量的适龄青少年无法享受到他们应该享受的受教育的权利。浙江、宁夏、内蒙某些乡村小学接受希望工程帮助的学生还因交不起杂费而再度失学。
(2)学业负担过重。金字塔形的学校设置,必然导致激烈的升学竞争,激烈的升学竞争既在学生之间又在教师之间乃至学校之间公开进行着。竞争的结果势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沉重的学业负担,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压力,致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自暴自弃,直至辍学而归。
(3)升学就业无望。近年来,尽管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不少学校教学质量不高,有的学校初中升高中或中专的寥寥无几,高中升大学的几乎空白。自去年有关部门规定复习生不允许报考中专以来,原来指望在初三多复习几年考中专的学生,特别是中下游的学生,感到升学无望,因而过早走向社会。
3.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适应,在学校教育工作上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产生一系列不可忽视的副作用
教育体制的单轨制产生的消极影响。教育体制的单轨制指我国的教育结构单一,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再从高中到大学。学生上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考大学,所学的知识是为了考大学而准备。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发展太快和经济力量的不足,在目前条件下不可能兴建更多的学校来满足青少年升学的愿望,这就决定了能够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仅为少数,初中升入高中、中专也只有50%左右,绝大部分学校的学生要步入社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待业时间才能走上劳动岗位。青少年在待业期间,无所事事,精神没有依托,再加上不得不依赖父母生活,给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影响,使得他们对社会病毒的免疫力低,容易沾染并养成坏作风、坏习气,容易被犯罪集团吸引过去,共同犯罪。长期的待业,也容易使一部分青少年心理产生变态,它的恶性发展会产生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犯罪动机。
片面追求升学率把一部分学生推到犯罪的边缘。升学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依据,然而相当数量的学校,没有正确处理好这个关系,普遍存在着重视办好重点学校、抓少数尖子学生的培养,忽视了办好一般学校、忽视了培养大多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而产生了明显的消极效果。同时用行政手段将同一层次的小学和中学区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并在教育经费、师资配备、招生和录取等方面给予不同的待遇,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实际上是公开地推行变相的歧视性教育。从后果来看,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尖子学生”,但却人为地在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造成许多矛盾和问题。非重点学校学生容易形成自卑、自弃心理。与办重点学校、重点班相并行的是中学普遍实行排名次的做法。排名次的原意在于促进竞争,虽然它在一部分学生中起到促进竞争作用,但在另一部分学生中起到促使堕落作用。那些在排名次中处于后列的学生,心理上容易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感。因而往往会从学校之外和非学习上寻求另一种补偿。一些中学生就这样地滑到了犯罪边缘
4.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管理不严往往成为青少年的犯罪“温床”
放松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分配不公、教师待遇偏低、脑体倒挂等现象冲击着校园,影响了相当部分教师教学积极性,产生了“抓了也白抓,白抓不如不抓”的想法,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工作缺乏长期规划和针对性,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跟不上社会形势的发展,不少的学校配备的政治教学力量十分薄弱,人员少、水平低;有的学校数理化抓得细致、具体,措施落实,但是政治工作仅仅是装样子、摆门面、应付检查等等,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低下、道德观念模糊、是非难辨、情趣低级。
忽视校园文化建设。课外文化生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然而在相当数量的学校,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在学校里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校园原本应有丰富多彩的各种娱乐,活动在升学竞争的重压之下销声匿迹了。学生厌学情绪骤增,生活单调枯燥,思想上的“盲点”得不到疏导,充沛的精力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只好另觅精神寄托。
(资料来源:《法制日报》
摘编:陈卫东
责编:陈 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