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中国儿童教育卫生预算支出分析(7):中国卫生总费用承担比例不合理,政府支出偏低,个人承担过高

发表日期:2009-05-03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1990年以来,中国卫生总费用迅速增长,而政府卫生支出却严重偏低,卫生总费用的增长主要由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形成。因而,“看病贵、看病难”已经成为中国居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指出,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商业化、市场化取向已经显现出严重后果。医疗服务价格和医疗卫生费用迅速攀升,医疗保障体制建设步履维艰。很多人,特别是贫困居民无力求医。

中国卫生总费用从1990年的747.4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7590.4亿元,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8.0%(当年价)。卫生总支出占GDP的比例从1990年的4.0%上升到2004年的4.7%。相关研究表明随着国人均GDP的提高,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在提高。

卫生总支出占GDP比例的提高,主要是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快速增长的结果,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却在下降。个人卫生支出从1990年的267.0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071.4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21.5%。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从199035.7%上升到2001年的60%。相比个人卫生支出份额的迅速增长,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却从1990年的25.1%下降到2004年的17.0%

实际上2001年是个转折点,2001年之后,中央出台一系列卫生服务改革政策,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个人卫生支出的比例。从2001年开始,政府卫生支出的比例略有增长,而个人卫生支出的比例则略有下降。到2004年,个人卫生支出比例由60%的顶峰回落到53.6%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政府和个人卫生支出外,第三类卫生支出是“社会卫生支出”。这部分主要是指政府预算以外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以及村级组织的卫生支出。改革开放以来,这些企业和组织中的相当一部分私有化了。此外,一些企业虽然国有,但其已经采取商业运营模式。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明显下降,从1990年的近40%下降到2001年的24%1990-2001年间,社会卫生支出比例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一些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乡村企业的改革而导致的这部分组织的卫生支出不再属于社会卫生支出。2001年以来,社会卫生支出比例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要求这些组织为其员工提供医疗保险。

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1990年为1.01%1996年则下降到0.65%1996年之后略有恢复,2004年恢复到0.81%。政府卫生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4年的4.5%

尽管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但事实上,尽管1996年以来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份额略有恢复,政府卫生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例却从1993年的4.57%下降到2003年的3.52%,其变化与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改革以及政府支出责任的高度分权有关,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卫生政策的总体取向是缩减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例,增加个人卫生支出的比例,这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状况正好相反。

政府卫生支出份额的下降,既受经营性支出下降的影响,也受资本性支出下降的影响。中国卫生预算包括事业性支出与基本建设支出。尽管预算内卫生经营性支出(包括个人部分和公共部分)的绝对量在持续增长,从1990年的79.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78.1亿元,但其占国家预算内财政支出的份额却从1990年的2.58%下降到2004年的1.68%。卫生预算内资本性支出从1990年的20.3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80.2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20.6%,高于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16.3%)。

政府卫生支出占国家卫生总支出的比例比大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低。中国政府卫生支出与几个大的亚洲国家的比较,低于这些国家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如印度为21.3%,日本为82%。在发达国家中,该比例更高,美国为44.4%,捷克为90.1%

稿件来源:《中国预算体制与儿童教育卫生服务筹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合编,2006年,有修改。

撰稿:王小林、梅洪等

摘编、责编:陈云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