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服刑人员子女研究(7):大连阳光溢鸿儿童村的发展历程

发表日期:2009-08-19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大连阳光溢鸿儿童村成立于200310月,是东北三省目前唯一一个专门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提供无偿救助的慈善机构,旨在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提供代养服务,为这些孩子提供生活、教育、医疗等全方位保障,其运行经费主要来源是社会各界友好人士的爱心捐款。儿童村先后代养过25个孩子,大多数是流动到大连地区工作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目前还有7个孩子在儿童村里生活,他们是海娃、海辰、海风、海鸥、海妹、海洋、海浪。他们每个人都有个带海的名字,儿童村希望孩子们在这里的生活能够像海水一样荡涤孩子的心灵,冲刷掉他们内心曾有的苦涩记忆;同时取这些名字也是为了保护孩子们的隐私。大连儿童村现任理事长是王刚义,他是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律师。

儿童村里的孩子们的籍贯大多是省外,像四川、河南、内蒙等地,他们大多数是被大连市和大连周边的监狱送过来的,或者是服刑人员提出申请进村的。这些孩子在进村前基本都有流浪和辍学的经历,而且自闭和仇恨报复心理很严重。

200310月,在爱心人士金宏伟的努力下,大连营城子海边一户农民新盖的二层小楼里,来了一批特殊的孩子,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在监狱里服刑,家庭破碎。共有十几个没有亲人抚养照料的在押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搬进了这个家,这里有个温馨的名字:爱在海边儿童村。金宏伟刚刚建起儿童村,就患重病倒下,生活都不能自理,再也无力照料孩子们,和他一起来开辟儿童村事业的两个女人,潘芏和杨梅顶起了这个家,大连的许多爱心人士和普通市民对这个连身份都难以确定却充满爱心和善意的特殊家庭倾注了宝贵的怜爱之情,许多单位和市民个人都为这个特殊的新家捐款捐物。

这些往日无人照料流落街头,对世人抱有敌意的孩子开始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原来冰冷的心开始被慈爱的火光烤暖。他们不用再露宿街头,不用再看人冷眼,不用再去靠偷窃乞讨来解决温饱,他们开始穿戴整洁,每天有可口的饭菜,晚上睡觉有温暖舒适的床铺,白天和其他孩子一样到学校里读书,他们不仅有了自己的尊严,还比一般孩子更多感受到与自己豪无血缘关系的爱心人士付出的慈爱。

大连儿童村和全国各地民间儿童救助机构一样,由于没有先例也没有相应的明确规定,得不到当地有关部门注册和监管,使得儿童村的生存、管理、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在国内其它几个城市,有的儿童村甚至刚开办不久就黄摊了。还有的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认为,国家办的救助站,设施先进、人员专业、接收能力强,不需要民间的救助机构添乱;一旦民间办的救助机构出了问题,会给民政部门带来麻烦;民间救助的流动的外市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占用了本地的教育、医疗资源,不能提倡,应遣送回户口所在地去救助。

大连爱在海边儿童村由于没有合法的身份,国家和政府不可能为它们拨款,许多来自国内外慈善机构和企业单位的大宗捐款不能直接到达儿童村的账户上,儿童村基本上是靠民间爱心人士个人陆陆续续地捐助维持着。

这个靠无数普通人捐款捐物维持生存的爱心救助机构,尽管弱小,但因为救助对象的特殊性,它特别能唤起人们的慈善爱心,每一个心地善良的人,面对儿童村孩子那特殊的眼神,都会萌生一种特殊的爱意。他们的父母危害社会和他人正接受法律的制裁,而他们留下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应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救助,人们都自发地愿意把善意和爱心倾注到这些孩子身上,所以,这些孩子比其他因为父母病亡或家境贫穷而流落街头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关爱。

爱在海边儿童村当时能在大连海边立住脚并且一直生存下来,靠的正是来自社会民间慈善力量的慷慨捐助,它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各种各样的目光。

几年前,当和大连儿童村身份相差无几的沈阳儿童村消失后,大连的儿童村就成了东北唯一的以服刑犯人留下的无人照料的未成年子女为抚养对象的民间慈善救助机构。有许多人担心大连儿童村的命运,同时有更多人格外细心地呵护这个特殊的家庭,围绕这些孩子不断演绎的美好爱心故事不断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媒体上,甚至有多家外国媒体也在做着各种各样的报道。

据司法部调查统计,我国有60万个这样的孩子需要救助,而大连的儿童村却只救助了十几个。尽管连杯水车薪都谈不上,但是富有爱心的人都知道,这个儿童村的存在对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许多人都有共识:现在多建一个儿童村,未来就可以少建几个监舍。来自监狱司法工作者的确切信息是,一个监狱里有一个罪犯的孩子进了儿童村,对这个监狱的大多数罪犯都有着非常巨大的教育作用和极其明显的教育效果。大连的儿童村正因为如此而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注目光。

两年前,有媒体披露爱在海边儿童村工作人员有不合理使用善款等问题,尽管大连的儿童村一直有理事会和监事会双层管理机构,但这让许多关心和支持儿童村生存的社会爱心人士的心里还是蒙上了阴霾,当时的儿童村管理者潘芏因为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心灰意冷地退了出去。另外一个姓刘的自愿者匆忙走上管理岗位,又因困难重重而离村而去。

儿童村好像突然被冰雪覆盖一样,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的捐款由于受到上述事件的影响,突然间都断了。本来就是靠民间捐助维持的儿童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儿童村的日常管理都变得艰难起来,儿童村开始变冷。   

20092月,王刚义博士接管了大连儿童村,当上了爱心爸爸。他在健全了新的儿童村理事会和监事会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搬家。原来的农村二层小楼已经不适应新儿童村的发展需要,地点也有些远僻,他们想让儿童村再往城市中心靠一靠,会更方便各界爱心人士光顾,另外,换一个新的地方,或许能有助于儿童村的孩子忘掉儿童村遇冷时留下的冰冷感。

王刚义发挥了名人效益,首先得到夏家河子阳光养老中心徐文成老人的支持,这位老人提供了一座新楼和生活服务房,解决了场所问题;王刚义除了把半数工资捐给儿童村外,又到香港和澳门寻找赞助,香港溢鸿公司总裁李健邦受到感动,决定每年向儿童村捐赠30万元;马里驻澳门总领事馆田大使代表圣约翰爵士团向儿童村捐赠一集装箱价值30万元的各种家具。接着,大连金德溢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大连矗鑫房地产公司、北良公司、中国冬泳网、天健网、大连综艺徽章有限公司等单位及宫晓月、时家国、韩树宏、闫世安等朋友也都向儿童村伸出了援助之手,经费问题解决了。那么,就差再找一个主管部门,注册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

现在,大连儿童村搬到了新家,孩子们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大连爱在海边儿童村也改名为大连阳光溢鸿儿童村。在王刚义理事长努力下,大连阳光溢鸿儿童村已经得到了大连市市长夏德仁的批示和大连市民政部门、市妇联和青少年发展办公室的关爱,在不久的将来她有望成为中国第一个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民间举办的儿童村。

 

资料来源:《服刑人员的流动未成年子女救助问题探析——以大连阳光溢鸿儿童村为例》,作者王刚义、盛平(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法制网。

摘编:陈云凡

责编: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