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5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中对网瘾的判定标准,将本次调查中的小学生网民划分为:“网瘾用户”和“非网瘾用户”。
“网瘾用户”评判标准的前提(必要条件)为:“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问卷第39题)。 在这一前提下,只要网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补充条件)中的任何一个:(1)“总是想着去上网”(问卷第35题);(2)“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问卷第36题);(3)“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问卷第37题)。即判定他属于“网瘾用户”。
“非网瘾用户”进一步划分,又包含了“网瘾倾向用户”和“正常用户”。“网瘾倾向用户”的测量方法是:在非网瘾群体中,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实际上网时间往往比自己预期的时间长”(问卷第38题);(2)“向亲人隐瞒自己的上网时间”(问卷第40题)。则表示该被访者具有“网瘾倾向”。其余的“非网瘾用户”即属于“非网瘾倾向用户”或“正常用户”。
根据以上标准,经计算,本次调查的1079名上过网的小学生中共有77名小学生有网瘾,占比为7.1%。在1002名“非网瘾用户”中,有55名小学生有“网瘾倾向”,占比为5.5%。
调查显示:男孩上网成瘾的比例(9.5%)明显高于女孩(4.6%),这说明男孩更容易沉迷于网络(sig值=0.001);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上网成瘾的比例(13.7%)要高于家里有电脑的学生(6.5%),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孩子上网行为控制的作用(sig值=0.013);父母明确表示“不同意”孩子上网的家庭里,上网成瘾的学生比例为10.5%,要高于父母“同意”孩子上网的家庭比例(6.0%)。(sig值=0.035)但究竟是父母“不同意”孩子上网造成了孩子网络成瘾,还是孩子网络成瘾迫使家长“不同意”其上网,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无论如何,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对于网络过于强硬的干涉反而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父母允许其进入网吧的学生中,有12.7%的人有网瘾,这一比例高于父母不允许其进入网吧的学生(6.4%)。(sig值=0.022)结合上一题的结果显示,过分的干涉,或是完全的放纵都是父母亲不应该采取的管制手段。
“网瘾用户”对于家长限制其上网的行为更多的反应是“瞒着父母偷偷上网”,这一反应的在“网瘾用户”中的比例达到31.2%,远远高于“非网瘾用户”的17.7%。而“非网瘾用户”采取最多的是“乖乖听话”(31.8%)的态度,在“网瘾用户”中的比例仅为16.9%(sig值=0.008)。
在浏览到不良信息时,更多的“非网瘾用户”(77.2%)表示会自觉停止浏览,而“网瘾用户”中仅有63.6%表示会自觉停止浏览(sig值=0.015)。
“网瘾用户”对“网络游戏”的选择率(37.7%)显著地高于“非网瘾用户”(27.7%)(sig值=0.044);而“非网瘾用户”对“休闲类游戏”的选择率(62.5%)显著地高于“网瘾用户”(46.8%)(sig值=0.005)。
“非网瘾用户”更喜欢轻松、想象力丰富的“科幻片”、“喜剧片”、“奇幻(魔幻)片”, “网瘾用户”则偏爱“恐怖片”、“战争片”、“动作片”、“家庭篇”、“爱情片”等。从题材上看“网瘾用户”更喜欢刺激性强,成人化的题材(sig值=0.002)。
“网瘾用户”中“成绩一般”(35.1%)和“成绩较差/不好”(24.7%)的比例都高于“非网瘾用户”。“非网瘾用户”中“成绩很好/较好”的比例为56.0%,远超出“网瘾用户”40.3%的比例(sig值=0.028)。可见,学习成绩与学生网络是否成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结合上述“网瘾用户”分析发现,小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相关。家长的家庭教育走向极端——过分的放纵和过分的限制都容易造成小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网瘾用户”更多地出现在“家里没有电脑”以及“家长允许孩子进入网吧”的家庭,说明这些“网瘾用户”的上网行为更多地发生在家长掌握范畴之外,失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年龄尚小、对事物没有辨别力以及控制力的小学生容易沉迷网络。
小学生正处于了解世界的阶段,好奇心和叛逆情感都比较丰富,家长越是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进行强制性的压制,越容易使孩子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父母不同意孩子上网”的家庭出现了更多的“网瘾用户”,这说明家长的一味限制,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应该关注到,“网瘾用户”对家长的限制行为更多地是采取叛逆反抗的行动,“瞒着父母偷偷上网”的比例远高于“非网瘾用户”。
数据也表明,“网瘾用户”更容易遭到不良信息的侵蚀,更容易沉迷于“玩网络游戏”,学习成绩比“非网瘾用户”学生要稍差,这些都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应该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对孩子的上网行为采取正确的引导态度,积极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才能使孩子正确地使用网络,而不是过分沉迷,反而受网络的侵害。
资料来源:《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主办,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实施,北京第三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
摘编:陈晨
责编: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