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青少年互联网行为及“网瘾”问题研究(4):青少年网络瘾癖问题的四个主要成因

发表日期:2009-11-01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互联网作为21世纪人类科技文明的象征与青少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必然联系。它对青少年的发展存在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根据相关调查和科学推算,我国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至少有440万,在我国,青少年网络瘾癖问题已成为一项社会问题。不像吸毒等一样,“网络瘾癖”并不是世界普遍的青少年问题,一些学者曾质疑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及成因,并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当代中国青少年网络行为之所以成为社会性问题,除了网络自身的局限与青少年成长的曲折外,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客观环境,包括思想舆论环境、社会心理环境、教育环境等等严重失衡,是很多青少年陷入网瘾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基于职业考虑的考试制度和教育制度忽略了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求,让青少年承受了过多的压力。当长辈的教诲与现实社会相冲突时,他们就会因为得不到成人社会的承认而转向自主性更强的网络世界。再加上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人际交往方面的难题,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不理想会让他们很容易迷恋于“虚拟的生活”。可以说,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根本是现实生活矛盾的替代与折射。造成青少年沉溺于网络的具体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1.学习压力及学业成绩不佳问题

学习压力问题是青少年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无论从大的教育体制还是从社会文化传统,或家长的育儿观而言,青少年所面临的升学、考试压力都可以说是很严重的社会性问题。现实社会中,文化传统、社会竞争、家庭结构、教育理念等都是形成青少年学习压力的重要原因。青少年学习压力过大表现有:焦虑症状、亲子冲突、自杀和犯罪等。大多数学业不佳的青少年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基础不好和智力开发不足等。由目前我们对青少年评价系统的单一化,使得青少年在自我评价时所使用的标准也是唯一的学业成绩。这种精英式的评价标准给很多青少年带来自卑感,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种自卑感尤其强烈。巨大的学习压力使得青少年极易在轻松的网络环境中寻求解脱与满足。大多数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孩子,学习成绩都会越来越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许多目标、理想很难实现,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孩子们可以扮演心目中的理想角色;在网络游戏中,他们通过练习就有可能战胜对手、通关升级,有可能获得虚拟的奖励,甚至虚拟的财产。虚拟世界里的成功,帮助青少年去摆脱现实世界带来的自卑感,满足对优越感的追求。

2.代际冲突带来的发展困惑

代际冲突是指两代人因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差异而结成的矛盾关系,称之为“代沟”或“代差”,代际冲突问题,涉及到社会发展、变迁,涉及到对青少年的尊重与教育,也涉及到青少年精神、心理和社会价值等多方面的发展。代际冲突带给青少年的危机主要有:在长辈的教诲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中无所措手足,迷茫而不知所措;因不能都得到成人社会的认同而苦闷和彷徨;被现存社会的新奇与不平凡所吸引,无法抵御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在与成人社会的矛盾的不断积累和自身成长的冲突中,情绪难以控制,甚至引发暴力冲突,或自我伤害;对于同辈文化的高度认同以及对同辈群体的依附,常常会使得青少年受群体文化的裹挟,有时会形成反社会的团伙。

代际冲突的突出表现为家长、老师与青少年的冲突。据调查,家庭关系紧张,无法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是青少年选择网络的主要原因。很多父母更习惯于那种家长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造成了青少年偏要和父母对着干的局面,许多家长对网络一无所知,或错误地认为上网是学知识,比看电视、玩好多了;或强行将孩子与计算机分开,以为那样可以保护孩子免受网络的影响。而现行教育在内容、手段、方式上与滚滚而来的网络浪潮相比,都存在滞后性或不足。有的教师对网络知之甚少,而他们强行制止学生上网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强烈逆反心理。特别是个别教师对学习差和调皮的学生有偏见,推动这些孩子脱离正常的生活环境而沉溺于网络中。

3.群体交往问题

青少年在与同龄伙伴交往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并且会因此而产生很多困惑和苦恼,这不仅会影响他以后的人生,而且会直接影响青少年期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质量。青少年同伴关系建立的状况受个人接纳性制约,这种接纳性主要包括青少年在团体中受欢迎的程度和在同伴中的地位。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因素主要有:家长的素质和教养方式;青少年的认知技能和社会技能;青少年的行为特征等等。

网络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青少年在群体交往上的缺憾。网络有很强的互动性,尽管你根本看不到对方,但通过网上聊天,你总能对他的行为、思想做评判和总结,还能通过网聊程序发泄牢骚、寻觅朋友。这种交往会使人产生一种团队归属感。同时网络的隐蔽性,还能使有交友障碍的人,如不善言辞、长相有缺憾的人掩盖一些缺点,减轻自卑心理,从而使交友更加容易,提高自身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在网络交友中,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扮演理想中美好的角色,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从而使青少年不愿面对现实,而整日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世界中。

4.价值观、道德的选择与发展问题

青少年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完全形成,处在激烈的冲突与碰撞中。青少年可塑性强,他们正进行着痛苦的价值观与道德的抉择与发展过程。当代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社会背景特征是观念多元、利益多样、生活个性、结群多向。市场体系下,存在忽视精神的现实化倾向、金钱第一的物质化倾向、权利义务日渐明晰的契约化倾向。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旧的意识体系渐趋瓦解,新的主流意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并完善。所以,东西方思想意识的撞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资本主义体系的较量、科学民主精神与封建传统的斗争,渗透在各个领域。青少年在繁杂的社会意识体系下,倍感无助与茫然。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状况发生深刻变化,在组织生活政治色彩淡化、组织对成员思想意识控制减弱,关系趋向松散、基层多元的、非正式的组织活跃。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网络在青少年价值观、道德的选择与发展问题上作用越来越突出。网络的丰富性使得青少年可以深入细致地了解到各种价值体系,在迷茫与困惑中加以鉴别与选择。

青少年要面临生理、心理、情感、升学、就业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所造成的混乱使他们感到烦恼甚至痛苦。他们需要确定自己是谁,确定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方向。青少年在对自我认同感的寻求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经历。而网络则给青少年提供了大量的、不同的角色,使青少年可以在现实与虚拟世界间自由地、随时地进行切换,网络中的假我与现实中的真我不断切换,在这些变幻的、复杂的角色间进行自我认同的体验,从而实现价值观与道德选择与发展的满足。可以说,网络已成为一部分青少年现实生活的替代,成为青少年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重要纽带。

 

注:摘编自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互联网与当代青少年的发展研究》,北京科普之窗网站。

摘编:陈晨

责编: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