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心理疏导
温吞青蛙法、转移法、淡化法、移花接木法、趋利避害法、避重就轻法,等等。Young提出临床常用的IAD治疗方法有:(1)打破定势;(2)外力制止;(3)制定合理改变目标;(4)戒断(Abstinence),指戒除特定成瘾行为但允许其保留非成瘾的上网行为;(5)提醒卡;(6)个人生活调查;(7)社会支持;(8)家庭治疗。
2.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FBT)
这是上世纪70 年代末由美国学者Steve De Shazer 和Insoo Kim Berg 首先提出的SFBT一改传统以问题为中心取向的心理治疗模式,它不过多地去追溯心理或行为问题的起因,而是将治疗重点放在帮助患者或来访者寻求个人改变和未来发展的解决模式上,让他们成为自己行为改变的主导者或专家。
由于SFBT重视当事人的成功经验、力量、资源及希望,治疗过程关注个人可能的及可改变的因素,治疗目标合理可行,这样减少了治疗中的挫折感,增加了当事人的自我效能感,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治疗原则。SFBT运用正向的例外(个案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问题重新建构(如何解决)、奇迹提问、赞美、评分等技术与原则,使治疗阻力进一步降低,从而使当事人能充分发掘自己可利用的潜能和资源,促进了他们的有效改变。该法还特别强调治疗师要让治疗适合个案,而不是让个案来适应治疗师的治疗习惯,即所谓“没有抗拒的个案,只有不知变通的治疗师”,治疗中一旦出现阻力,治疗师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方法和工作方式。因此,SFBT 在治疗过程中反对治疗师以权威介入,强调来访者的主动角色,因而该法易被常伴有逆反心理的IAD 青少年所接受。
心理整合疗法以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FBT)为主体,辅以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治疗开始阶段,与患者每周晤谈1 次,每次时间不少于1h,1个月后视患者改善情况而每周或每2 周晤谈1 次。每次晤谈的治疗全过程均书面记录,采取结构式治疗程序(treatment process),主要包括:开场,陈述症状,讨论例外,使用奇迹提问,使用量表,中场休息,赞赏,布置家庭作业等SFBT常规技术。
本研究运用SFBT 的理论假设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构建IAD的治疗框架如下:(1)强调正向积极作用。每个人都有使自己改变的力量与资源,减少网瘾是迟早的事,目前困境只是意味着暂时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2)循序渐进,由易于做到的小改变起步。网瘾者“痼疾难改”,是因对其初始改变期望过高难于实现,反而望而却步;若从容易达成的小改变开始,能增加成功的信心,故用“递减法”逐步减少上网时间,小改变将会带来大改变。(3)例外构架,寻找例外的成功。患者总有没有上网之时,询问当事人当时是怎样想和怎么做到的,有例外就能从例外中找到解决的方法,这对于那些对自己已完全绝望、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改变的成瘾者来说,找到例外就等于找到一线成功希望,能重建其改变的信心。(4)建构有效解决模式。网络成瘾者常伴有学习困难、人际敏感等现实问题,以上网、玩游戏等消极无效的方式回避现实,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自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带来更多的问题。故网瘾的形成常与当事人既往所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不良解决模式"有关,需要重新建构有效解决模式,只有不纠缠于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才会最终真正解决问题。(5)假设解决构架,奇迹问句,水晶球问句等。如:“假如奇迹发生,问题都不存在了,你会干些什么?”“假如有一个水晶球能预知未来,你希望一周后自己发生什么样改变或看到自己发生了什么改变?”等,引导当事人积极行动。(6)评分式问句。类似此类提问“假如10分代表你想要达成的目标,而1 分表示最不满意的状况,你目前可打几分?”“怎样做才能提高1分?”“你目前想减少网瘾的决心有几分?”等。将当事人的问题、情绪、感受、态度、动机、想法等的抽象模糊状态转变成具体的量化资料,可引导出个案的理想改变愿景,并将其化成具体操作的小步骤,从而引发下一步的有效行动。(7)其他:如外在化问句,关系导向问句,适应式问句,追踪性问句,家庭作业等。
3.认知疗法
由贝克(Aaron Beck)创立的认知疗法,是观察了信念对来访者心理功能的作用而创立的,检验不适当的想法对心理障碍的作用,同时也认识到感受和行为对心理功能的重要作用。在认知疗法的发展中,它继续做信念系统对心理研究,同时也开始研究人们对环境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疗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自动思维,它形成了人们的信念系统——图式。在认知疗法中,贝克确定了影响个体感情、想法和行为的认知歪曲,如两极化思维、以偏概全、灾难性思维。为了改变这些信念,要注意并评估对思想歪曲的推论。为了在治疗中推进评估过程,贝克及其同事提出了对一系列不同障碍的认知和行为评估的指导。在治疗上,认知治疗师和青少年一起评估和改变行为。在治疗中,认知治疗师往往是一个指导性的角色,应用引导发现技术或苏格拉底技术确定青少年的不适当信念并帮助他们对自己的信念有所领悟。在治疗中,治疗师往往要指定作业,检查现在的信念,提出替代性的信念。认知疗法也使用行为和情绪的方法,使用去灾难化、标定歪曲、认知预演等技术。
网络成瘾在一定程度上和物质成瘾类似,因此可以参考认知疗法对物质滥用的应用。与物质成瘾类似,网络成瘾者往往不会自愿寻求治疗,治疗关系的建立比较困难,网络成瘾者对治疗态度消极。在设定目标时,治疗师不仅要关心如何戒网瘾,还要解决其他如工作和经济问题。最重要的是网络成瘾者的信念系统。
认知疗法的核心在于找到并检验当事人的自动负性想法和功能推敲性假设。我们的做法就从改变网络成瘾者原有的错误认知和鼓励提高个体成功体验着手。教师、家长应倾听他们的叙述,和已有网瘾的孩子像朋友一样协商,尽量不说教,更要避免暴力,双方应当互相尊重,教师、家长指出或帮助学生体会到网瘾对自身的危害,如荒废学业、损害身心健康、破坏团结气氛等。可以先让学生静下心来想一想网络以外的事物,使他们尽量发现自己的兴趣和长处,让他们谈自己以前成功的经历、体验,使他们意识到目前学习和珍惜时间正是保证成功体验持续的基础;然后,让他们讲最近上网的情况、细听他们去上网前的想法和原因,倾听他们内心的痛楚和愿望;在双方可以深入沟通后,和他们一起分析上网的利弊,使他们体会到其间的弊是远远大于利的,通过沟通,使他们愿意把时间更多地花在学习上,积极地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改变信念在网络成瘾的认知治疗中是关键,但是其他方面也要顾及。治疗师要帮助青少年处理家庭关系问题和经济问题。在上网时和来自网友的压力也是网络成瘾者的问题。另外,在治疗的时候,治疗师要教青少年处理复发的危险。
因为认知疗法既有行为的成分又有情绪的成分,它和行为治疗、以人为中心治疗都有联系。在使用认知疗法治疗网络成瘾时也要配合行为治疗,如实际的暴露、积极强化、示范、放松技术、作业和分级的活动等等。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一样强调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并且用实验检验行为和认知作业。另外,认知治疗师注意来访者的感受和情绪,这和以人为中心治疗的移情方法是一样的。用过使用行为等其它方法,认知疗法更为灵活,可以更有效的处理网络成瘾问题中的非认知方面。
4.家庭治疗
父母与患者同期参与治疗,主要讨论下面几点:(1)了解父母既往的养育方式、对患者存在问题的看法以及曾经采取的措施及效果;(2)系统介绍网络成瘾障碍的成因、防治方法、焦点解决短期疗法等心理治疗要点以及父母所需要改变的教育与管理方法;(3)有针对性地介绍青春期心身发育特点,征求父母对治疗计划的意见,协助患者按治疗计划完成家庭作业;(4)父母与患者同步定期复查,对其的进步予以及时鼓励,并提出下一步治疗方案中父母需要配合的有关注意事项。
研究结果显示IAD 青少年SCL-90总分及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及恐怖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值,而通过心理整合治疗和家庭干预等综合措施经治疗3月后,总分和上述阳性因子分均明显下降;其治疗后的IAD-DQ评分、上网时间与频度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显效率为61.54%(32 例),总有效率达86.54%(45例),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5.团体治疗
在国内,杨彦平等人则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进行了矫治,探讨了团体辅导在网络成瘾干预中的作用,并取得了积极的结果。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en, 1890-1947)的拓扑心理学的心理场理论。勒温认为人就是一个场&人的心理现象具有空间的属性,即人的行为是由场所决定的。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勒温的心理场理论也在起着它的作用。如人山人海的“疯狂英语”,风靡全球的“成功培训”等,都是在具有共同内驱力的群体中产生巨大的力量。在网络成瘾者中,他们对网络有着共同的心理体验和认知,也对存在地问题容易产生共鸣。这样,在心理辅导时就容易产生“向心力”和“心理场”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前所选择的网络成瘾者不是被强迫的,而是由于共鸣自愿来到一起的。另外,在团体辅导初期的关键任务是营造良好的心理与环境氛围、组建好团体,而辅导者的能力、信念和亲和力在此时显得十分重要。团体辅导中的各小组咨询都包括了网络成瘾问题的若干方面,可能在活动中会有主题具体内容和成员表现等方面的差异,但同一主题都是以)认知——行为模式设计了类似的咨询过程。依次是)现状了解——问题分析——尝试训练——反馈调整。团体心理辅导作为矫治网络成瘾一种重要的手段)在学校、社区、班级等环境中是适宜推广和借鉴的)尤其是像学校这样一些学生上网成瘾比较集中的地方)可以增加辅导的成效,其缺点是对辅导者要求较高)时间比较集中持久)也容易受环境变量的干扰。
6.预防为主
对网络使用者、家长、教师及网吧业者进行网络卫生及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学校以及网吧等各方协调一致,制约青少年的网上操作时间,尤其是对夜间上网时间的严格控制开设“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中心”,聘请专业心理工作者进行咨询指导:规范电子游戏市场,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组织开发具有我国文化特色、主题积极、内容健康而又情节生动的电子游戏产品,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增加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投入,扩大未成年人的课余活动空间,加速少年宫、科技馆及社区少年活动场所等的建设,大力开展青少年文化活动,吸引青少年对健康、科学、积极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培育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
资料来源:浙江三联专修学院网站(http://www.zjsl.com.cn/index.asp),作者:郭德华,原文题目《网络成瘾心理机制及心理干预》,本文略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摘编:孙宏艳
责编:郭开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