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外界事物注意力涣散却对网络内容极其敏感。长期使用网络的青少年常常表现出对外界事物的注意力涣散,同时对网络内容有着特殊而敏感的注意能力,而且很难自控离开网络。外界铃声、他人的呼喊与呵斥均不能奏效,甚至如饥饿、寒冷等重要的生理感受也不能使成瘾者离开网络。这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早期视觉注意有明显异化现象,这一结果提示网络成瘾者的上述表现很可能与人脑信息加工的注意功能变化有直接关系。
(2)网络成瘾者冲动性上网症状明显。网络成瘾者有很多的情绪、行为表现,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出现冲动性的上网症状(Compulsive Internet Use),会对网络世界中的某些内容产生难以自拔的沉迷,一旦上了网精神就较为振奋,且很难自主控制离开网络。同时,网络成瘾者在离开网络的一段时间后大都会出现焦躁不安、情绪低落的症状。譬如,因停电突然被迫停止使用计算机,或
(3)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情绪表达能力往往不足。正常对照组在早期情绪信息加工过程中,还不能区分情绪的类别。而网络成瘾组的结果提示,在早期加工中就能区分“有情绪”与“无情绪”。这意味着网络成瘾青少年对情绪的识别能力更为敏感,而不是通常所说的“麻木”,而所谓的“麻木”现象可能是由于加工易化而降低了情绪觉察能力导致,而且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情绪表达能力也往往不足,这一点前文已有所论述。前文提到情绪智力测评中发现,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情绪知觉能力更为敏感。HRV研究结果与心理测量结果综合起来考虑更加支持了这一结论,即网络成瘾青少年可能存在情绪知觉功能的改变,这也进一步论证了网络成瘾者现实生活中的心理行为表现特点。因此,在“系统补偿综合心理治疗”方案中重点加入了情绪觉察与表达的内容,以帮助网络成瘾者尽快取得治疗成效。
(4)自主神经功能出现一定程度改变。人类的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是个体心身交互作用的重要神经基础。心律变异性(HRV)可以有效而敏感的反映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特点,可以作为生理心理指标研究网络成瘾者的心理机制。研究者对接受心理治疗的28名网络成瘾者进行了三次心率变异性(HRV)测量,分别为治疗前静息状态(基线值)、上网时(暴露值)和治疗后静息状态(干预值)。通过对网络成瘾者HRV数据的功率谱分析,主要发现如下特点: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自主神经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改变。基础测量时网络成瘾者的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活动显著不相关,可能长期上网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协调性产生了影响。根据美国心理学家James的情绪理论,情绪体验是对外周反馈(自主神经活动)进行直接“感知”的结果,故网络成瘾者在非上网状态下情绪可能因此而感受不良。
上网活动激活并暂时协调了自主神经活动。上网时(暴露在网络环境下)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活动显著相关,这提示上网活动可能激活并暂时协调了自主神经活动,从而改善了情绪状态。经过不断的反复强化,不上网时的不良感受更加明显,从而进一步干扰了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不适应与兴趣降低。通过上网情绪感受得到改善,从而形成了依赖状态。
心理治疗改善了自主神经功能。通过系统的心理治疗后静息状态的HRV数据表明,网络成瘾者的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活动转为显著相关,自主神经活动得到了改善,从而缓解了不上网时的不良情绪感受,也降低了对网络的依赖,通过进一步调整则可以改善现实适应性。
HRV研究得到的初期结果对于解释网络成瘾心理依赖机制有很好的启发,但由于HRV的个体变异性较大,国内也缺乏青少年人群的参考指标,为了能取得确切的研究结论,需要继续进行更加严格的对照实验,以明确HRV的评估指标及其心理学意义。
资料来源:《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8月14卷4期。原文题目为《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作者:高文斌、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本文题目为编者所加。
摘编:孙宏艳
责编:郭开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