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校园安全和校园暴力研究前沿(4):平安校园与安全教育

发表日期:2010-10-19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加强校园的安全教育对创建平安校园,维护“安全、稳定、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校园安全教育是平安校园创建的重要基础“安全”是人们最常见且常用的词汇之一。“安”: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包含了安康、安心的含意,可谓“无危则安”;“全”:指圆满、完整,或指没有伤害、没有破坏、没有损失,可谓“无损则全”。安全就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安全教育工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加强安全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为了“自我安全防范”,二是为了“安全自律”。其教育内容不仅仅是安全知识,还包括相关法律知识。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知识、法律知识的教育与学习,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法制意识,使国家财产和师生的人身、财产不受侵害。教育是全面提高师生素质,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使其不去侵犯国家、集体的财产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不危害社会,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校园安全教育要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须注重心理疏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注意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2)校园安全教育管理是平安校园创建的重要手段加强安全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为了“校园安全防范”,二是为了“安全他律”。加强安全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制度建设。要完善各类安全管理制度,使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关键是严格按制度办事,工作落到实处;核心在于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长期坚持,一刻也不放松,实现校园的长治久安。要加强对学生日常安全工作的管理,加强安全防范,并把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纳入领导任期的责任目标。学校的教职员工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育人思想,树立“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保护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尽教师的“天职”。

特别地,针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也具有十分强烈的必要性。

首先,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而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又相对薄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境外敌对势力和间谍情报机构为达到分化、西化中国的目的,一方面利用各种渠道,以公开或秘密的方式,传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价值观。另一方面利用金钱物质的收买,刺探、套取我国家和单位秘密。

其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也存在着种种模糊的认识。国家安全既包括国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国民安全等传统内容,也包括文化安全、科技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新内容。而目前,许多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国土安全这一狭隘的方面,因此,这就迫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国家安全知识,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是高校治安形势的需要。当前高校管理方式越来越社会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校园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严峻;是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的需要。

比如,校园安全工作成为广东共青团2010年工作重点之一。团省委权益工作会议提出,广东校园应编制人手一册《校园安全自护手册》,并将相关知识纳入法制教育课程。

创建平安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福师生的一项重大举措,需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加强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则是创建平安校园的重中之重。

 

(资料来源:王红云的《加强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共同创建平安校园》一文,载《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11期;焦叔平的《浅论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一文,载《科学教育家》2008年第7期;共青团广东省委《关于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学生中开展应对危机能力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

摘编:郭开元

责编:陈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