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教育公平研究(1):平民教育——从弱者出发的意识与行动

发表日期:2011-11-04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1.教育公平自平民教育始

近几年,教育公平是一个讨论比较多的问题,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各种解决教育公平的方案,教育部也在从均衡教育资源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教育公平,可能一个比较现实的也是能看到效果的途径就是要做平民教育的工作。

上世纪初中国有过一次平民教育运动,由晏阳初、陶行知这样一批学者身体力行,下到平民阶层中去帮助平民,给他们送去知识,送去教育。这场运动的意义尤其在教育史上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今天,整体社会分层的架构中,也出现了一个很广泛的平民阶层。如何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不是教育的功能,教育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是如何解决教育内部的公平问题,如何通过教育的公平来促进每一个人的公平,使得每一个人都更有尊严地生活,这是教育可以做的一件事情。我们应该从平民教育开始,提升一些弱势群体的地位和教育水平,来缩小社会的差距。

人人都来关注平民教育的工作,掀起新平民教育的讨论,为平民教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帮助推动中国的教育公平。一些教育界的同仁在近几年中已经做了大量的平民教育的工作,他们到城市的打工子弟小学、西部,进行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实践。教育同仁们要做的事情是把这样一种精神,把他们的经验,把他们好的想法和思想挖掘出来,通过努力把它放大,使它进一步推动平民教育。平民教育问题应该从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各个角度去讨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宣传的层面。

2.新平民教育的内涵

虽然新平民教育这样一个概念已被使用,但却无法给“平民教育”一个确切的解释,用“平民教育”这样一个概念来描述一个真实的问题。人们都很清楚地感受到平民教育概念的背后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一个真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改进。本文的讨论要使这种感性的认知变成理性的诉求,进而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

之所以用“新平民教育”是想区别于20世纪初的平民教育,今天的平民教育应当有新的内涵。过去老百姓能上点课,识点字,有点技能就已经很满足了,可是现在老百姓不是这么想的,他们的平等意识增强了,公民意识增强了——虽然自己是草根,但是也会寻求往上发展的机会。所以今天的平民教育并不是历史上平民教育的重演。

关于21世纪的平民教育有以下三种特点:(1)平民教育不是平等教育。平民教育要为那些由于社会经济地位而不是由于能力问题而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至于接受教育的人能否因此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这不是平民教育能够解决的,这是一个更大的社会问题。(2)平民教育不是与精英教育对立的。在现阶段的中国,应当说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都很重要,二者间不存在舍谁留谁的问题。(3)平民教育也不能与精英教育结合起来。如果要通过平民教育筛选培养出几个精英来,这个很容易就可以做到,但是这不是我们要推行的平民教育。

3.新平民教育讨论的意义

媒体上经常登载打工子弟小学被封的报道,政府派了城管队,警察、区教委的官员,到学校把教师、学生都控制起来以后,动用一个施工队,把所有的门窗全部用砖头堵住,学生们就在操场眼巴巴地看着学校没了。这很让人心痛,不知道事情怎么会尖锐到这个地步。打工子弟学校的举办者应当说是在国家顾及不到的地方办学,是有益于那些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弱势的孩子们的,而政府取缔这所打工子弟学校的最大目的同样也是为了这些孩子,那么为什么结果却是一种尖锐的冲突和对立呢?

平民教育这件事情,有两个层面在做。政府层面,只要看政府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就可以窥见一斑。如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主要是强调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方面。政府的责任,已经强调到了过去从来没有达到过的非常高的高度。这是体制内的工作,体制内的工作要积极地做。同时体制外的层面也在做,而且已经做了很多。就像希望工程,带动有爱心的人来资助贫困的学生、贫困的家庭,建立一所希望小学,这不是一件好事吗?掀起新平民教育的大讨论,大家更希望通过一种体制外的工作去唤起一种新的力量,去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

平民教育在民主与和谐的社会里很重要。而且当下很多人,就是从公民社会的角度、从民间的角度来做的。而这两个层面的行动,特别是后一层面,它的行动意义、行动内容、行动方式等都需要讨论。这些讨论除了要挖掘20世纪初的那场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运动的经验,汲取、发扬晏阳初、陶行知等先辈的精神,同时也要放眼全球,了解像“平民教育、职业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齐这样的倡导、推行平民教育的人物以及他国的平民教育实践。然而最为重要的是讨论应当基于当下平民教育在我国的现实。不少NGO组织、大学里的研究者、个人志愿者以及众多的本身就是平民的普通人都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展着平民教育,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行为、他们的经验都需要彰显。这场讨论应当能为平民教育提供一种理论支撑,帮助正在做这件事的人能够在这样的理论旗帜下找到做事情的方向。

 

注:摘编自劳凯声撰写的《平民教育——从弱者出发的意识与行动》,原载《中国教师》2007年第2期。

摘编:陈 

责编:陈卫东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