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新媒体与少先队研究(5):促进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需遵循传播规律

发表日期:2012-06-19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少先队教育是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目的的影响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和各种活动,是少先队组织不完全等同于学校教育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教育。

1.政治认同要从小抓起,使新时期政党和国家形象深入儿童内心

少先队由于其鲜明的政治色彩,在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国内外大量理论和实证表明,在少年儿童阶段,正确的灌输对于形成一生的政治认同非常必要。西方研究显示,对政党的依恋起源于童年时期,在达到选举年龄之前基本定型。美国四年级的儿童有60-70%表示喜欢共和党或民主党,这与21-24岁的美国年轻人大致相同,与终身忠于某一政党的成人比例也几乎相同。人的思想认识是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少年儿童时期不灌输培养,长大后让他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基本上不可能。全国少工委与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等科研单位开展的《中国儿童政治社会化发展规律和影响路径》的研究发现,当今儿童对党的认识很多还停留在革命时期,对党在新时期的形象和成就缺乏了解。现阶段我国专门针对儿童的政党和国家形象塑造设计还比较少,没有形成系统和体系。因此,有必要从执政战略的高度来重视针对儿童的政治传播。

政治认同教育避免满堂灌。政治认同的确要从小抓起,但不是简单粗暴的灌输。不是让本来就被考试弄得焦头烂额的孩子再加上政治学习的包袱,而是以儿童生活经验为中心,从政治理念、体制、人物、事件、象征物等多角度切入,以促进政治认知为基础,以培育政治情感为主导,系统塑造政治态度和行为,做到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结合。要构建科学体系,加强资源投放,使新时期的政党和国家形象能够深入少年儿童的内心。

2.运用新媒体促进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要遵循传播规律

政治性是少先队不同于其他的儿童组织之处。政治性宣传是少先队的一项重要任务。怎么给当代少年儿童讲党、讲社会主义祖国,这也是少先队工作的一个难题。多年来,各地进行了很多探索。有些通过活动来进行宣传,比如山西的“红色传递”,但是这种适应少年儿童特点的基层少先队活动还不够多。有些进行了形象的解释,比如浙江湖州提出的“党是阳光我是花”。这种有内涵又比较简单通俗的解释也不多。从新媒体的角度来看,在讲党、讲社会主义祖国的时候,需要注意传播策略,要善于运用传播规律提高宣传水平。

宣传工作充满了大量传播行为,虽然传播不等于宣传,但传播行为是否科学却是宣传工作取得成败的关键。传播学集大成者宣伟伯博士认为,传播学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让传播有效,怎样让人明白,人类怎样使用现代化传播媒介,国家之间怎样相互了解,社会怎样使用传播媒介为本身造福。他还对这一研究的因素进行了高度概括,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以什么途径(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ICH EFFECT)。

霍夫兰一生致力于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研究,他在耶鲁大学设立了耶鲁传播研究项目,他认为,(1)传播者的“可信度”对受众的态度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2)表述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于赞成传者观点的人或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以只讲正面理由为宜,而对于反对者、怀疑者或受教育较高者,以正反两方面理由都将为宜;(3)提问方式通过适度的、迫近的恐惧感,往往能使受众更容易接受宣传者的主张;(4)问题的排列顺序会影响说服力,首先提出的论点一般在于引起注意、唤起需求、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和强化固有立场,最后提出的观点容易被受众记住,对以前宣传效果进行“覆盖”;(5)对于宣传鼓动来说,明确展示结论比暗示效果强;(6)受众的个人性格会影响宣传效果,一般地,进攻性强的、自我封闭、想象力贫乏和对新事物反映迟钝者,不易说服,而想象力丰富的、对周围事情比较敏感的、性格外向的以及自我评价比较低的人,容易被说服。

3.运用传播规律提高对少年儿童的政治宣传水平,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政治性宣传要注意正面、侧面和环境相结合。正面宣传是少先队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朴素感情的最常用的方式。正面宣传要把握好少年儿童意识和情感形成的基本规律。要掌握培养灌输意识、情感的基本规律,找到有效方式,防止无效灌输,甚至形成逆反。要注意祖国和社会主义的联系,在灌输中把祖国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告诉孩子我们的祖国就是社会主义祖国。

侧面宣传和环境宣传是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政治性宣传要善于找到有效的方式来传播。政治性宣传工作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项很难的、很复杂、很全面的工作,既包括正面的教育引导,还包括环境、文化等因素对孩子们的影响引导。文化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现在的孩子,一生下来就和网络和信息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他们的生活、成长环境。要关注新媒体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充分重视和借助文艺作品、影视、网络、短信等各种形式。

第二,展示政党魅力,增强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要向少年儿童展示政治的多元化。要把我们未来的主人培养成真正有能力、有思想的人,不能从小只对他们灌输马列主义,而是应该根据年龄发展的特点,逐步增加少年儿童对各种政治派别的主张和观点的学习,初中阶段尤为重要。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政治上足够全面、足够开放、足够成熟。要让孩子坚定地跟着党走,不能限制他们只学习主流的主张和观点,而是要通过学习后的比较,真正让他们明白,主流的主张是正确的。越是自信的政党,就越是开放,越是不怕挑战。

展示党在政治上的开放性。少先队无需强调全体少年儿童都要有高度的国家意识,要给予开放的空间。比如在宣传“四好少年”时,突出“健康成长”的要求,健康成长重于政治性。这给人一种开明的印象,反倒容易引起认同。政治性是在健康的基础上,某些孩子自愿形成的,有人是认同,有人的参与,有人是向往,是有层次的。增强政治性要结合少年儿童的意愿,如果强加,会导致负面作用。培养少年儿童时,要注意其气质、家庭背景,不可一概而论,以免造成对政治的反感。

展示党的道德魅力。学校要突出强调“德育为首,育人为本”,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品德教育和党政教育不同,荀子说“从道不君”,要做好党政教育,首先要让孩子觉得党政有德,才会从党。在德育工作中要避免假大空、高大全,引导少年儿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远大的理想,成为有道德的人,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可以参照国外一些很具体、很细化的做法。在《美国中学生守则》中,具体规定了如何称呼老师、上课如何提问、发言等细节。而在日本,学生对老师格外尊重,约定俗成地必须走在老师的后面,不可以踩到老师的影子。

第三,政治色彩淡化、政治内容深化。少先队的工作历来很强调政治性,强调对少先队符号的加强,这样的做法在新媒体影响下的今天,需要慎重考虑。比如,我们过去常用的灌输培养的方式方法,要求一些少先队的文化,要随处可见,要在学校的墙上、醒目的位置看到。但今天这些过于直白的政治化语言可能会招致一些家长和孩子的反感。

再如,全国少工委和一些地方少工委围绕“四好少年”的希望和要求,组织创作适合孩子们传唱、传诵的歌曲和童谣作品。歌曲创作的形式是很好的,但是创作的时候不要直接把“四好少年”写进歌词,这种歌曲很难受少年儿童欢迎。有一款和上海世博会吉祥物相结合的语音玩具“海宝”,就把“四好少年”的歌放了进去,希望将“四好少年”的宣传走进更多少年儿童的生活。这样的形式很好,可是歌曲太直接了,没有重视孩子的生活和感受。应该写一些孩子喜欢的歌曲,歌词要生活化、通俗化,只要能够体现“四好少年”的精神就好。现在有很多很受欢迎的歌曲,精神内涵其实都挺好的。比如李宇春的《少年中国》体现的是热爱祖国的精神,李霄云的《爸爸给的坚强》体现了优良的品德,棒棒堂的《我是传奇》体现了追求上进的精神,杨宗纬的《鸽子》体现了团结友爱的精神,郭静的《心墙》体现了活泼开朗的精神。

淡化政治色彩,元素可以多样化。比如青年志愿者没有团的标准,但是起到了团的作用。中央领导同志指出,青年志愿者是党领导的青年组织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个重大创举。这是创造了新的有效的社会化动员方式,创造了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新的精神文明建设有效载体,同时也创造了一种为广大青年所喜爱的新的精神时尚。志愿者不要行政化被志愿化,搞人人都注册,那就不是真正的志愿。在爱心、良好行为习惯、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等问题上也是一样,不能强迫,这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总之,对于基本的品德培养,要把少年儿童的意识、精神的形成规律找出来,然后按照规律做出新的设计。

第四,政治具体化,形象化。在开展争当“四好少年”活动中,要注意避免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党的关怀和厚望,而让全体少年儿童背诵或记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好少年”希望和要求。这样不但不能让孩子感受到关怀,反倒是政治学习的负担。在希望少年儿童感受到党的关怀和厚望这个目标上,可以用更亲民的方式来达成最终的目标。在少年儿童的理解中,可以从具体的领导人身上来感受抽象的党和国家。党的关怀和希望,具体就是领导人的关怀。文件精神的宣传不如一些具体的作法,如美国总统和第一夫人会和孩子们有不同形式的接触和交流。

政治不是抽象的概念,要重视树立优秀典型,让孩子感受到政治其实很具体,很有趣,是可以摸得着的。比如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社、人民政协报、东方卫视、现代快报、北京晚报等媒体都专门开通了微博,及时发布会场内外新闻、观点和现场细节,全天跟踪代表委员履职情况。还有少数的代表也开通了微博,和网友直接互动。比如,联想捐笔记本、两会代表车辆扰民、带薪家庭主妇等现象和提案都在网络上热议。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大家觉得政治离自己很近,很亲切;而且可以积极参与讨论,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五,新媒体的使用要注意多个维度的分层。要注重对受众,也就是少年儿童的研究,把握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思想意识的关键点,构建“系统规划、有效衔接、分层实施”的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另外,除了年龄的分层,不同兴趣、人格的孩子也要注意分层。

 

资料来源:《少先队组织与工作状况蓝皮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6月第1版。作者朱松。本文略有删改。

摘编:王玉国

责编: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