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中心

新媒体与少先队研究(3):新媒体为少先队工作提供新手段

发表日期:2012-06-19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面对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少先队组织和工作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也蕴含着新的机遇。经济的变革直接导致了媒体的变化,多媒体电脑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以蓬勃之势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新媒体”。

新媒体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互联网传播,如博客、播客、微博、即时通讯、网络电视、视频直播、电子杂志等,手机媒体,如彩信、WAP(无线互联网)、手机报、手机短片、手机电视、移动博客、手机即时通讯等,以及交互式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户外显示屏等传媒形式。基于自身的技术优势,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不仅是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进行信息采编的“自媒体”,是集文字、图像、视频、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而且是融报纸、广播、电视等所有传播媒体功能于一身的“全媒体”。近年来3G的出现更使传播速度大幅度提升,使无线宽带互联网成为现实,将给传播工具和传播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新媒体在集中了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还具备很多新特征。如“去中心化”,网络使用者可以自由地、没有阻拦地将自己的文章、观点、图片、音视频发表到网上,信息发布者自身成为互联网的“中心”。“草根化”,网络提供了个性表达、个人出版的平台,个人发布观点、言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公民新闻、民间新闻、草根新闻无限增加。“个性化”,新媒体的信息制作、出版和播放将进一步适应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受众市场的细分化趋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专业或需要选择、定制信息,网络行为更加个性化,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反复收看收听节目信息。“即时性”,通过互联网,特别是手机上网,接受和发布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任何限制,而且瞬间抵达世界各地。“互动性”,新媒体使信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更广泛、更快捷、更深入。“族群化”,新媒体的受众之间横向联系很强,形成了“群组”、“社区”、“部落”等非正式群体,呈现出组织化、族群化的特点。

新媒体的兴起,为少先队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必将引发少先队工作模式的变革。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化工作体系正逐渐形成,并逐步发挥出无与伦比的优势作用。

新媒体为少年儿童提供了新的社会化机制,对少年儿童具有巨大的、独特的吸引力。新媒体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内容无限、形式多样和交互性三个方面。

内容无限指的是少年儿童可以及时全面地获取全世界各个角落最新的资源信息而不必受身份上的限制。而且网络克服了报纸版面的有限性和广播电视的时间限制,并通过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和网络宽带的扩大,不断提高网络容量。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互联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形式多样指新媒体融文字、声音、画面为一体。多样化的信息呈现方式,使新媒体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人格化。这符合少年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方式,他们更易于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和进行学习。

交互性使得少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可以参与到信息传播和教育等过程中去。通过新媒体,少年儿童与成人的沟通不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他们拥有了平等的信息发布权,这种沟通模式大大提高了少年儿童的积极性和兴趣。

未成年人是运用新媒体的主要人群,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孩子们新的生活方式和成长环境。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手机上网70%是未成年人。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实施的2009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四成中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手机上网的目的主要是与朋友联系,所占比例为73.4%,其次为看新闻资讯,占44.7%。另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来自英国电信互联网与媒体监管机构Ofcom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使用社交网络媒体FacebookBeboMySpace的用户年龄越来越小,在812岁的儿童中有25%使用过各种社交网络。

大众传媒被认为是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之后的第四个儿童社会化平台,新媒体的兴起进一步拓展了儿童社会化的平台。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大众媒介将使儿童获取必要的和充分的信息资源、娱乐资源和知识资源,帮助儿童获得身心健康,发展其对赖以生长的世界的认识能力,并形成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新媒体的普及,大大增加了儿童获取适合自己发展的信息资源的机会和能力,儿童就有可能比以往获得更平等、更民主的地位,使其个人发展更为充分。

正因为媒介对儿童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因此,媒介接近权、有益信息知晓权和媒介参与权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儿童使用媒介的基本权利。当新媒体已经成为少年儿童新的生活方式和成长环境,避免新媒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最好做法,不是剥夺或硬性限制少年儿童的媒介权利,而是帮助少年儿童在参与中提升媒介素养。

 

资料来源:《少先队组织与工作状况蓝皮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6月第1版。作者朱松。本文略有删改。

摘编:王玉国

责编: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