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研究(6):榜样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透视

发表日期:2011-06-27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在榜样教育中,如果离开“对人的深刻理解与正确把握”,就不能客观全面地把握榜样教育的规律和基本要素,榜样教育的作用也就不能有效发挥。因此,在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哲学的高度审视榜样教育,全面理解榜样教育的要素、过程和规律,是我们看待榜样教育新的理论路径。

1.现实的人:榜样教育的基点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出发点。所谓现实的人,在马克思看来,指的是不同历史阶段以及在同一个历史条件下,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群体和个人。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生产方式不同,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同一历史条件,因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人又被划分为不同的群体或阶层。由于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的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受现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的人,因此,它反映了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和差异性。人的现实本质的差异又决定了人的多样性和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多层次性。以马克思人学思想审视榜样教育,必须把现实的人作为榜样教育的基点、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榜样教育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实际,立足新时期变化了的现实,针对教育对象思想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易变性特征,选择不同的榜样类型,分清层次、有的放矢地进行榜样教育,充分彰显榜样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激发教育对象发自内心的效仿,努力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优良品德。

2.主体的人:榜样教育的核心

在马克思人学思想中,人的主体性是在全面批判旧哲学的片面性的过程中建立的,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其中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基本的内涵,是人区别于其他活动对象的显著标志之一;自主性是人的主体性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作为主体人的权利的充分反映;自为性是主体自主性的逻辑延伸,是主体的目的性的表现。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榜样教育既要顺应形势的发展,又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人格,重视发挥人的主体能力和创造力。在榜样教育过程中,只有教育者通过身教重于言教,躬身示范,榜样主体的精神和品质才能具体化、生动化,榜样的主体性才能充分表达;只有教育者积极引导受教育者结合实际自主选择榜样,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学习榜样主体的精神和行为,并自觉效仿,受教者的主体能力才能充分彰显。

3.人的本性需要:榜样教育的动力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的发展依靠需要来推动。马克思曾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很多需要。”“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是和人的本性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人的本性的需要是人自身发展的动力。人的本性的需要是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统一。其中自然需要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需要,主要是人的生理需要;人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的需要,是在自然需要基础上的根本、高层次的需要,自然需要是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前提,按照马斯洛的观点,自然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就不会被引起。同样,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反映了人对求真、向善和爱美的追求和人的相互交往、社会活动的现实需要,是区别动物本能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人学视域中的榜样教育,不仅要理解榜样主体的自然需要,同样要重视榜样主体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对其自然需要的满足,并为其追求高尚的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创造条件,更有效推动榜样对高尚精神的渴望。

4.人格价值:榜样教育的价值定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问题主要探讨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人的生活使命”。若从人作为价值客体角度理解,人的价值主要是人的人生价值,即个人主要是通过他的劳动向社会贡献物质的或精神的财富,以满足他人或者社会的需求;若从人作为价值主体角度理解,人的价值主要是人的人格价值,“强调的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尊重人的劳动创造精神,也就是尊重人的做人的资格和起码应具有的权利”。由此,两者在人的价值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人生价值是处于较高层次的,是第一位的,在人的价值方面起决定作用。但人格价值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人格价值的实现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前提和基础,人生价值的实现会促进人格价值的实现,促进人格的进一步完善。榜样的人生价值要获得进一步彰显,榜样教育人文关怀的品质要得到体现,就要用马克思人学思想为指导,科学审视和彰显人格价值,寻求人生价值和人格价值的共同点。

5.人的全面发展:榜样教育的终极目标

在马克思人学视野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即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各种内在的和外在的限制,实现人的劳动活动与能力、社会关系和自由个性全面发展。榜样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具体体现在:开发和培养人的能力、全面丰富和共同控制人的社会关系、追求人的自由个性。

 

注:摘编自杨婷撰写的《榜样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透视》,原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责任编辑:赵霞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