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比如较差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工作不稳定无法照顾孩子,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新的群体——“留守儿童”由此产生。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尽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在过去几年就已经存在,但一直未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的重视。直到2004年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照顾而出现严重问题的事件曝光后,才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笔者通过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对2004年以来的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进行了检索,查阅相关文献近40篇,并以此为研究对象,综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
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新问题,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目前只限于国内,国外还没有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
1.横向的比较研究
在已有的调查研究中,大部分研究涉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一般儿童的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其结论有一定的差异。李宝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SCL-90 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01),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4个因子达到极其显著性差异水平(P<0.01)。范方等对留守儿童和对照组的16PF 得分进行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组乐群性、稳定性、轻松性、自律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事故型、紧张型、忧虑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肖正德通过对271名被试的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很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占31% ,他们的SCL-90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表现突出的是躯体化、抑郁、敌对、焦虑和恐惧。总体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性别差异,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周宗奎等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女生比男生更突出。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在人际关系(F=4.239,P<0.05)和自信心(F=15.988,P<0.001)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单亲外出打工孩子的自信显著高于(P<0.05)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岳慧兰等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422名留守儿童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不同性别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差异不明显,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呈现显著性差异;各年级之间总体焦虑程度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小学阶段焦虑程度高于初中阶段。赵红等采用EPQ个性问卷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60名留守儿童和154 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留守组儿童男女之间在内外向、神经质、行为、智力与在学校情况、合群和自我意识方面有显著差异,男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女童差。非留守组男女儿童之间仅在行为因子上有差异。
2.与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交往问题研究、焦虑问题研究、学习现状及相关问题研究、应付方式研究、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研究等。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的占17.6%,随着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学习成绩、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教养方式、父母间关系和教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刘霞认为老师的陪伴支持是影响小学留守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80%的留守儿童有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同伴交往等问题,他们的交往问题显著地受到父母在外打工时间和回家间隔时间长短的影响,时间越长影响越大。4年级留守儿童显著地在各个交往特征上受到最严重的影响,女生比男生在交往交流问题上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留守儿童在状态焦虑水平上要明显高于父母均在家的儿童,两者在特质焦虑上没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焦虑水平与父母离开时儿童年龄的大小以及父母与儿童联系的频次有关。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有些孩子有厌学情绪,初中留守儿童整体学习习惯堪忧,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学习习惯不良者较多。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倾向于使用非成熟型应对方式,且表现出差异性。通过EPQ个性问卷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调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内外向、神经质、行为、智力与在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幸福与满足及总分方面存在显著和极其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在内外向、躯体外貌与属性两项因子上的得分与父母离开时他们的年龄相关。
3.影响因素的研究
叶曼等认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父母因素、监护人因素以及自身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黄俊霞等认为,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教养人教育方式不当、教育能力低、监管力度不够,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都是造成他们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从以上两位研究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从外部因素(社会、学校、父母、监护人)和内部因素(自身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还有一些学者把着眼点放在家庭影响因素上,范方等发现,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缺失导致其家庭环境的恶化,家庭环境的恶化是形成其不良人格特点的重要原因。莫艳清认为,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环境恶化和亲密度较低以及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关注过少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可见,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陆春燕通过定性分析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性格柔若内向、自卑,寂寞无聊,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怨恨父母,亲子关系不良等。其他的研究者也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在情绪、性格、人际交往、学习心理、意志等方面。胡朝阳的调查显示,某小学681 名留守学生中,有659 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占总人数的96.7%;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258人,占总人数的37.89%;有自杀倾向、离家出走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33人,占4.84%。岳慧兰等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均分比一般情况偏低,在8个内容分量表的测试中,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占总数的0.5-10%,其中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等三项有问题的人数比例最多,其次是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学习焦虑、过敏倾向与孤独倾向。对福建省农村留守儿童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留守儿童最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个性问题、行为问题和学习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性格特征,其中性格开朗者占43.2%,33.3%的孩子表现为内向、胆怯、不善于与人交往;4.6% 的表现出任性、自我中心、自私等特点;4.6%的表现出孤独、畏惧、封闭的性格弱点。该研究还表明,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松弛、行为散漫、固执倔强,他们在学校内外行为表现“好”者仅占43.2% ;“一般”与“差”者分别占42.2和12.3%。另外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困难、学业成绩不良问题,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占到23.1%。
5.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性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关于其干预研究,大部分研究者从家庭、学校、社会的角度提出其干预手段,有学者认为父母要注意与子女进行心灵沟通,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农村学校要加强心理和情感教育工作;政府应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周宗奎认为,各级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责任,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儿童的条件;可以动员社会力量,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城市教育体制中应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学校要采取综合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加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尽可能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还有的学者从家庭的角度提出如下应对策略:首先,父母要有完整的责任意识,意识到父母要给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其次,父母要坚持定期、不间断地保持与孩子各方面的联系,随时掌控孩子的情况;第三,通过安装电话等方式,设法消除与孩子的沟通障碍;第四,父母要学会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并接受父母对他的关爱;第五,构建一些能够给予孩子帮助的人际关系;第六,尽可能多抽时间回家与孩子团聚。
6.对未来研究的五个展望
——扩大研究样本总量。目前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大都是地方性的实证研究,且样本总量小,研究者大都以方便取样为目的,这给研究结果的解释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开展大范围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进行跨地区的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维护措施。
——开展纵向研究。现有的研究大多采用横向的比较研究,采用纵向的对同一对象的跟踪调查研究较少,且缺乏一定的深度。建议开展纵向的跟踪调查,用发展的、连续的视角来探索不同时期相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描绘出一条反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变化的动态曲线,从而为不同时期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实证依据。
——扩展留守儿童研究的范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涉及的方面很多,应该对这些方面都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以拓展研究的范畴,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开发适合测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工具。在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定量研究时,采用的量表大多是SCL-90 或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这些量表虽然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不一定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因此,应注重开发适合留守儿童的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量表,同时在解释结果时应注意被试所处的文化背景。
——加强可操作性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干预性研究中,目前较多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分析与一般经验总结的水平上,因此我们应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维护策略的可操作性研究,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施加影响,观察其影响效果,从而得出有效的、具体的干预方法。
资料来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作者刘红,原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24卷)。有删改。
摘编、责编: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