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留学工作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国家到地方、从高等院校到科研院所,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出国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形成了国家公费、单位公费和自费出国留学的三大主渠道,为推动中国学生的国际流动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根据教育部有关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学生国际流动有下面几个特点:
1.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1)出国留学人员大幅增加。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847年容闳留学到1978年近百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不超过13万。但是从1978年到2008年三十年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已达到139.15万人。其中1978年出国留学人数仅有860人,到了2008年,全年出国留学人数为17.98万人,30年间扩大了168倍。从2002年开始,我国每年都有超过10万人出国留学。从目前情况看,这种留学热还在持续温,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可以说中国留学教育已从以往的精英留学阶段逐步变成大众化留学阶段。
(2)公费生人数平稳增加,自费生增长明显。198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开始放开,但由于当时中国家庭普遍收入较低,再加上出国手续又非常复杂,能够自费出去留学的几乎是凤毛麟角。每年自费留学的人数不到几百人,多以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以及公派留学为主。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指导下,自费留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到了二十一世纪,自费留学成为留学市场的主力军,从2001年开始,自费留学人数就占总出国人数的90%,可以说,留学已“飞入平常百姓家”。
2.留学国家选择更多,但仍以欧美国家为主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生通过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和自费留学等渠道到国外留学,到目前为止留学国家已达到109个,留学人员对留学国别的选择更趋多元化,分布广泛,除了传统的留学地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外,近些年一些中等发达的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也逐渐成为我国学生出国留学深造的选择。像爱尔兰、荷兰、比利时、丹麦、新西兰、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俄罗斯等国的留学生人数增长很快。这与这些留学地的留学政策、签证难易以及学费等因素有很多关系。
总体来说,中国留学人员中的90%以上集中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四国,其余10%则零星地分散在其它的100个国家里,分布呈典型的“大分散、小集中”格局。
3.专业选择日趋多元化
早期的出国留学大多以学理工科为主,很少有经济管理类和人文社科类的专业。但是近年来,由于全球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专业也逐步呈现多元化。以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所学专业为例,中国学生在英国学习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类(金融、管理、商务等)、理工科类(工程类专业)和IT专业,其中,管理、商务、金融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所占比例约有49%,应用学科和工程技术类的专业占20%。
4.留学日渐低龄化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日益庞大,中国经济国力不断增强,中国人出国的年龄和学历的分布也开始逐渐低龄化。现在出去读本科甚至读中学已经占到很大比例。2007年上海市教委曾做了一份统计,在当年上海出国留学的学生当中,15岁到19岁中学生约占到27%,这说明留学日渐低龄化。2008年起,美国政府推出新政,一些公立高中也对留学生开放,持有F1签证的中国学生可以到波士顿、芝加哥、西雅图、凤凰城、犹他州等地区的11所美国公立高中就读。2009年北京一家留学中介机构所推荐的400多名留美学生中,申请读高中的已超过20%。这些学生大都未满18岁,他们到美国留学有两种途径,一是到美国重新读高中考大学,另外就是先到语言学校培训,然后再读社区大学。
5.留学人员回归率不高
据统计,在1978年-2006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计约91万余人,回国23万人左右,回归率仅为25%。具体来看,公派留学人员的回归率相对比较高,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统计,从1996年到2008年国家公派的各类留学人员48605人,应回国37494人,实际归国36614人,回归率为97.65%。但是自费留学人员的回归率就不太乐观了,总体回国人数不断呈下降趋势。
注:摘编自方守江撰写的《中国学生国际流动:驱动力及风险防范》,华东
责任编辑:赵霞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