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年儿童10年发展状况研究(14):亲子沟通略有增多,但仍不乐观

发表日期:2011-10-30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调查显示,5年来,少年儿童与父母的沟通频率有所增加,“经常和父母说心里话”的少年儿童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27.7%上升至2010年的34.7%,增长了7个百分点。表示父母“经常了解我最需要什么”的少年儿童也由44.6%增长到49.2%,增加了约5个百分点。

但亲子沟通状况仍不理想,约36.9%的少年儿童表示从不或很少和父母说心里话,20.0%表示父母从不或很少了解自己的需要。与孩子共进晚餐的次数是衡量父母与子女交流频次的一个客观指标,调查发现(见表13),每周与母亲一起吃晚饭6次或6次以上的占57.2%3-5次的占20.1%2次或2次以下的占22.7%,每周与父亲一起吃晚饭的次数要少于母亲,每周6次或6次以上的仅为41.9%(较母亲少15个百分点),3-5次的占24.5%2次或2次以下的占33.5%(较母亲多10个百分点)。

 

13:每周与父母一起做事的次数(%

 

 

2次或2次以下

3-5

6次或6次以上

吃晚饭

父亲

33.5

24.5

41.9

母亲

22.7

20.1

57.2

看电视

父亲

54.1

28.8

17.1

母亲

45.5

32.9

21.6

运动

父亲

73.7

19.8

6.5

母亲

73.7

18.6

7.8

看书

父亲

76.2

16.9

6.8

母亲

68.5

21.6

9.9

 

调查还发现(见表13),少年儿童与父母在一起最常做的事是看电视,远远多于一起看书、运动的次数。数据显示,每周与母亲一起看电视2次以上的有54.5%,与父亲一起看电视2次以上45.9%;而每周与母亲一起运动2次以上的仅有26.3%,与父亲一起运动2次以上的同样只有26.3%;每周与母亲一起看书2次以上的为31.5%,与父亲一起看书2次以上的更少,仅有23.8%。可见,父亲在子女生活中的参与远少于母亲。

随着儿童逐渐长大步入青少年期,他们的自主性开始急速发展,表现出更多的自主需求,希望能够在没有他人帮助下完全独立地做决定,希望能够摆脱父母,自己控制生活中的事务。这时,父母和青少年的冲突往往变得非常普遍。

调查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不一致和冲突逐渐增多。16.0%的初中生经常与父母看法不一致,是小学低年级时(5.8%)的三倍,50.4%的初中生有时与父母看法不一致,是小学低年级时(21.4%)的两倍多;29.7%的初中生经常或有时与父母争吵,是小学低年级时(13.3%)的两倍。

进入青少年期之后,亲子沟通也变得更加困难。数据显示,只有28.2%的初中生经常和父母说心里话,较小学低年级(39.3%)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只有35.8%的初中觉得父母了解自己的需要,较小学低年级(58.4%)下降了23个百分点。

许多研究认为,随着青少年坚持自己的观点,父母会逐渐地放松控制,亲子关系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父母的主导地位遭到破坏,和青少年的地位更加平等。本次调查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观点。调查发现,57.4%的父母允许初中生自己安排业余时间,较小学低年级(32.4%)增加了25个百分点,32.1%的初中生经常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是小学低年级(14.6%)时的两倍多。

可见,在青少年期,亲子关系既面临破坏、冲突和斗争,也出现了重新调整、走向更为平等的契机。如果父母能够尊重青少年的自主性,逐渐放松控制,改变向孩子提供支持的方式,将对孩子的尊重、接纳与灵活控制完美结合,那么青少年也会乐于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沟通,自愿地告诉父母相关信息。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度控制或过度纵容,他们就有可能变得抑郁或者叛逆,从而陷入各种困境中。

 

资料来源:《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编,孙宏艳主编,赵霞副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5月第1版。

责编: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