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了解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发展状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先后于1999年、2005年和2010年在全国十个省市进行了三次“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三次调查抽取的区县完全相同,采用的调查问卷大体相同,稍作修订。2010年的调查于2010年5月至6月进行,在广东、福建、山东、广西、吉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贵州等10个省的46个区县184所中小学(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98份,其中男生占44.2%,女生占54.6%。本报告对三次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全面描述20世纪末及21世纪前10年中国少年儿童的发展状况与趋势,并就促进我国少年儿童的发展提出建议。
1.自我接纳程度持续提高,城乡差异明显缩小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2010年的调查发现,多数少年儿童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我有较高的接纳度(见图1)。和五年前相比,少年儿童在自我接纳方面有所提高,尤其在对学习状况满意程度方面提高幅度较大,对学习状况满意的少年儿童由2005年的69.5%提高到77.7%。
图1:2005年和2010年少年儿童自我接纳程度的比较(%)
城乡少年儿童在自我接纳方面的差距缩小。2005年的调查发现,城市少年儿童在自我接纳方面均好于农村少年儿童,尤其在对相貌和体型(42.9%和38.2%)、健康(57.2%和52.2%)、性格(43.8%和37.1%)、学习状况(32.7%和26.3%)等方面差异明显。但2010年的调查显示,城乡差距有很大幅度的缩小,与城市相比,农村少年儿童的满意度提高的幅度更大一些(见图2)。分析原因,一方面是近年来农村的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加之现代资讯更加发达,社会的开放程度有所提高,使得农村的少年儿童视野更加宽阔,因而更加自信,对未来充满希望。
图2:2010年城乡少年儿童自我接纳程度比较(%)
2.更加认可自身的价值,对未来的期望更高
2010年的调查显示,少年儿童对自身的价值更加认可,对未来的期望更高。有93.8%的少年儿童“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较2005年(89.8%)增长了4个百分点;而在回答“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时,只有6.3%的少年儿童回答“是”,较2005年(10.8%)下降了4.5个百分点。可见,和2005年相比,少年儿童的自信心指数仍在上升,他们越来越相信自己的价值。
3.人际交往和谐,同伴关系日显重要
2010年的调查发现,当代少年儿童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人际关系基本和谐。49.8%的少年儿童将母亲视为最好的朋友,44.8%将父亲视为最好的朋友,较2005年略有下降(2005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为51.2%、46.7%),但较1999年仍有大幅增长(1999年分别为36.5%和36.2%),把父母视为朋友,当代少年儿童在亲子关系方面总体上趋于平等民主。
在学校里,与老师的关系也比较和谐。有30.7%的少年儿
拥有和谐的同伴关系,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良好的同伴关系为少年儿童学习技能、交流经验、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2010年的调查发现,当代少年儿童同伴接纳较好,与5年前相比有所提高。其中,有64.8%的少年儿童表示“同学中有很多人喜欢我”,91%表示经常有朋友与自己一起玩,五年前这两项数据分别为60.5%和85.3%。
2010年的调查还显示,在回答“遇到困难,你更愿意向谁求助”时,少年儿童的首要求助对象是同学或同龄伙伴(26.2%),其次才是母亲(22.4%),父亲(19.8%)和老师(17.6%)。而2005年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前四位是老师(26.9%),同学或同龄伙伴(23.7%),母亲(18.0%)和父亲(15.3%)。这表明,在少年儿童的人际关系发展过程中,同伴关系日显重要。
资料来源:《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编,孙宏艳主编,赵霞副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责编: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