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一个网络世纪,发端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网络已逐渐成为21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生并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少年儿童,深受网络的影响,他们的交往自然具有浓厚的网络色彩。
2010“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经常上网的少年儿童为20.4%,偶尔上网的为51.1%,合计达到71.5%,而从未上过网的仅为28.5%,较2005年(52.5%)下降24个百分点之多。经常和有时在网上“跟同学朋友等熟人聊天”的少年儿童占到全体少年儿童的50.9%,经常和有时在网上“与陌生人聊天”的少年儿童占全体少年儿童的7.7%。网络已经成为少年儿童与朋友交流、联系的普遍平台,是他们人际关系建构的重要途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9年对全国10省市50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也表明,聊天(62.2%)是中小学生上网最经常做的事情,较位居第二、第三位的玩游戏(52.8%)和查阅学习资料(53.6%)约高10个百分点。
其他一些调查也发现网络已成为少年儿童获取同伴关系的重要方式。2008年,对广东、北京、上海等十个省市自治区16所中学2540名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孙彩平,唐燕.国内中学生网络交友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网络交友在中学生中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有37.8%的中学生报告自己拥有网友,9.6%的中学生报告自己有10个以上经常联系的网友。中学生网上交友的动机主要为情感支持与交往需要,48.6%的中学生都是期望从网友那里获得“情感上的依恋和支持”。中学生在网上最热衷与网友交流的话题主要是日常生活、情感和人生体验等方面,分别为54.0%、37.4%、37.9%。
一些研究者注意到媒介技术变迁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儿童与成人在活动场所、信息接收途径上没有明显区别,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注较少,较早地参与生产劳动,儿童与同伴间的关系相当一部分发生于劳动背景之下,不同年龄儿童的同质性较高。印刷术出现之后,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同伴关系越来越多地在同龄儿童之间建立,形成更为平等互惠的水平关系。
在学校里,儿童获得了在各种规则下与同伴相处的能力,形成了新的互动习惯。电视的出现导致儿童的同伴关系相对疏离,因为看电视不可避免地挤占了儿童原先与同伴交往的时间,使得户外活动相对减少,而且电视也促进了儿童同伴亚文化的形成,电视节目不仅提供儿童同伴间的谈话资源,也提供了某种程度的社会地位,促进了同伴小团体的形成。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介,扩充了儿童的同伴交流模式,为儿童对同伴关系的角色期待、情绪支持以及在同伴关系建立过程中的行为模式提供了逼真的虚拟现实。但是,在网络形成的友谊因为地域、即时性、真实身份的限制,并不足以给一个人正常的社会支持。
手机出现和普及后,其移动性和即时性使得儿童能够摆脱时空限制和对互联网的依赖,真正做到随时随地畅通无阻,同伴交流变得更加容易。手机的便携和私密性更扩大了儿童与同伴的私人空间,手机短信和其他功能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让儿童在与同伴的人际网络中“永远在线”,双方的“暂时性缺场”和交流的非同步性也可以增进儿童与同伴的自我表露,深化儿童的同伴关系。可以看到,媒介的变迁不断刺激着儿童以新的方式建构他们与同伴的人际关系,进而影响到儿童的社会角色扮演乃至整个社会化进程(陈钢.媒介技术变迁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2010<6>)。
从性别差异来看,男生的上网率高于女生,73.3%的男生上过网,较女生(70.0%)高3个百分点,23.5%的男生经常上网,较女生(17.9%)高5.6个百分点。在上网的学生中,女生经常和有时跟同学朋友等熟人聊天的占47.7%,高于男生(42.2%),而男生经常和有时“与陌生人聊天”的占12.0%,高于女生(10.6%),男生经常和有时“玩网络游戏”的占57.2%,高于女生(33.1%)。
一项对广东、北京、上海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表明(孙彩平,唐燕.国内中学生网络交友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在网友数量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中有经常联系的网友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女生,拥有10个以上网友的比例也更高,而女生网友的数量集中在1-5个。在聊天内容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更倾向谈日常生活、学习、人生体验这样的话题,男生则更喜欢谈论性。
从年级差异来看,随着年龄增长,网络在少年儿童交往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经常和有时在网上“跟同学朋友等熟人聊天”的少年儿童所占的比例,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再到初中逐渐上升,分别为24.3%、55.3%和72.8%。对广东、北京、上海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表明(孙彩平,唐燕.国内中学生网络交友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在网友数量上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中低年级的同学结交网友的比例更高,数量也更多,年级越高的学生网友的数量越少,这可能与随着年级增长而逐渐升高的学习压力有关,也可能与学生的网络生活观的日趋成熟有关。在聊天内容的选择上,高年级的中学生倾向于谈论情感、人生体验这些话题,低年级的学生则对“日常生活感兴趣”。网友选择标准方面,男女中学生在“文明”和“才华”这两个标准中是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更在意网友是否文明和有才华,相比之下,男生对这两个标准不太在乎。
从城乡差异来看,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依然存在。2005年,农村少年儿童从未上过网的为58.6%,城市为31.6%,相差27个百分点;2010年农村少年儿童从未上过网的为42.7%,城市为16.0%,相差26个百分点。可以看到,虽然城乡少年儿童上网的比例都有所增加,但城乡差距并未见明显缩小。
资料来源:《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编,孙宏艳主编,赵霞副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本文作者:赵霞。本文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摘编、责编: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