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交往是少年儿童的一种重要关系、媒介与资源,在其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在学校里被同伴拒绝的儿童比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儿童更易辍学、参与不良行为活动或犯罪,在以后的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他们也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而良好的同伴关系和亲密的朋友是儿童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支持网络的成员提供的、用以满足个体各种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帮助。社会支持具有可靠同盟、工具性帮助、陪伴、情感支持和价值增进等功能。
“2010年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中,在对“遇到困难,你最愿意向谁求助?”的回答中,独生子女选择“同学或同龄伙伴”的比例最高,为26.5%,较2005年(22.8%)增长了约4个百分点,超过母亲(25.0%),高于父亲(20.0%)、教师(15.0%)、兄弟姐妹(5.6%)、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3.3%)和网友(0.9%)。
对“在陌生的地方,你最愿意跟谁在一起?”的回答中,独生子女选择“同学或同龄伙伴”的比例为23.1%,较2005年(19.1%)增长4个百分点,仅次于母亲(44.8%),高于父亲(20.7%)、兄弟姐妹(5.3%)、教师(2.2%)、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2.0%)、网友(0.4%)。
对“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的回答中,独生子女选择“同学或同龄伙伴”的比例为29.3%,较2005年(22.3%)增长7个百分点,仅次于母亲(42.7%),高于父亲(10.5%)、兄弟姐妹(6.2%)、教师(4.4%)、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4.2%)和网友(1.2%)。
对“在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的回答中,独生子女选择“同学或同龄伙伴”的比例为34.4%,较2005年(36.5%)略有下降,仅次于母亲(36.1%),高于父亲(10.8%)、兄弟姐妹(6.9%)、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6.4%)、教师(2.2%)和网友(1.2%)。
对“谁让你感到很自信?”的回答中,独生子女选择“同学或同龄伙伴”的比例为23.0%,较2005年(17.9%)增长5个百分点,仅次于母亲(27.3%),高于父亲(19.6%)、教师(18.1%)、兄弟姐妹(4.7%)、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4.0%)和网友(1.3%)。
对“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的回答中,独生子女选择“同学或同龄伙伴” 的比例为32.4%,较2005年(26.7%)增长6个百分点,仅次于母亲(36.7%),高于父亲(9.3%)、兄弟姐妹(6.6%)、教师(4.3%)、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3.9%)和网友(2.2%)。
可以看到,同学和伙伴是少年儿童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源,其重要程度在很多方面仅次于母亲,高于父亲、教师等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人。而且与2005年的调查数据比较可以发现,同学和伙伴在独生子女社会支持源中的重要性不断增长。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就特别强调同伴关系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在儿童的道德发展进程中,同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伴关系不同于亲子关系,它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同伴交往过程中的冲突所引发的讨论与争论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促使儿童学会互惠式的公平解决方式,促使儿童的道德认知从他律转化为自律,道德行为逐渐转变为个体内在的自发性的行为。与同伴关系的重要性相比,皮亚杰认为,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权力导致儿童对规则和权威人物的盲从,会减缓道德发展的进程,规则的绝对性对儿童是有害的。
Harris等提出的群体社会化理论极端重视同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同伴关系的作用超过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该理论认为儿童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同伴群体中进行的。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在家庭影响和亲子关系相似的条件下,由于同伴关系的不同,其发展差异很大,甚至完全不同,对移民子女对异国文化和生活习惯的适应的研究发现,子女一代比父母一代适应起来更为得心应手,研究者认为这是与同伴关系的影响紧密相联的。
同伴关系的不可替代性还体现在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方面。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可以说是少年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三种关系。不少研究者认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是相对独立发挥作用的,三者不能相互替代。这种相互独立体现在三个方面(叶子,庞丽娟.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1)这三种关系彼此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一种关系的好坏并不一定影响另外一种关系的质量,如亲子关系不良的儿童照样可以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2)各种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方面是相对独立的,不同人际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不同方面有不同影响。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安全感获得的影响更大,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学校适应影响更大,而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交往能力影响更大;(3)这三种关系影响的作用是相对独立的。每一种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力的大小,与其他关系没有太大的关联,而主要受该关系本身在儿童发展中参与程度的影响。如果同伴关系发挥作用的频率越高,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就越大,反之亦然。
正是鉴于同伴关系的独特性及其功能的不可替代性,我们应该重视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状况。独生子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没有兄弟姐妹。过去在兄弟姐妹之间完成的交往训练和人际体验,如频繁互动、情感交流、争吵打斗、妥协迁就等,在独生子女家庭中都难以实现了。因此,对独生子女来说,同伴之间的交往就显得更加需要。
资料来源:《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编,孙宏艳主编,赵霞副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本文作者:赵霞。本文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摘编、责编: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