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同伴交往研究(1):独生子女的同伴关系并不比非独生子女差

发表日期:2012-04-02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童年时代的孩子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父母与孩子相互作用的世界,一个是同伴的世界。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发展。特别是入学之后,大多数孩子在同伴的陪同下度过他们的大量时间,同伴在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201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5598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分别在广东、福建、山东、广西、吉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贵州等10个省的46个区县184所中小学(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发放问卷,了解少年儿童的发展状况。而且,1999年和2005年课题组也曾在相同的区县发放了相同的问卷(每次问卷仅根据情况稍作修订),本次研究将对比三次调查的结果分析少年儿童同伴关系的新特点。

同伴关系对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同伴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动因,同伴关系会影响到儿童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心理学家Brown认为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等都具有重要影响,还有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少年儿童的学业成绩。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许多孩子成为独生子女,成为中国特色国情的一部分。这些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往往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同伴交往的价值因此显得格外重要。“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显示,近5年来,独生子女对朋友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加,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有知心朋友”的独生子女比例由2005年的37.6%上升到2010年的43.3%,而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有知心朋友”的非独生子女比例则由34.9%略微下降到34.2%。这说明,朋友在独生子女生活中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凸显,独生子女对朋友的需求和重视愈加强烈。

调查显示,独生子女的同伴关系较为和谐,人际关系好于非独生子女

以往人们普遍担心,独生子女会因为缺少兄弟姐妹而感到孤单,会缺少学习人际交往技能的机会,会被父母过度溺爱而以自我为中心,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对独生子女的同伴状况作了较为翔实的调查,结果发现:总体而言,独生子女的同伴关系状况较为和谐,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要好于非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对“没有人和我一起玩”做出否定回答的多于非独生子女,2010年的调查中独生子女回答“很不符合”的比例为76.6%,较非独生子女(70.6%)高6个百分点,而独生子女回答“非常符合”的比例为4.3%,较非独生子女(6.0%)低约2个百分点(见表1)。独生子女(3.5%)经常被同学或校园周边的人欺负的现象少于非独生子女(4.5%),而独生子女(60.9%)从来没有被欺负的多于非独生子女(55.2%)。这说明,独生子女在同伴交往中较少有被排斥、被孤立、被欺负的感觉。

 

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对“没有人和我一起玩”的回答比较

 

很不符合

不太符合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

 

N

%

N

%

N

%

N

%

独生

2049

76.6

420

15.7

115

4.3

92

3.4

非独生

1954

70.6

543

19.6

167

6.0

102

3.7

 

独生子女对“同学中有很多人喜欢我”做出否定回答的少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回答“很不符合”的比例为15.4%,较非独生子女(16.2%)低1个百分点,而独生子女回答“非常符合”的比例为30.2%,略高于非独生子女(29.3%)(见表2)。这说明,独生子女的同伴接纳状况良好。

 

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对“同学中有很多人喜欢我”的回答比较

 

很不符合

不太符合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

 

N

%

N

%

N

%

N

%

独生

410

15.4

478

17.9

971

36.5

804

30.2

非独生

448

16.2

561

20.3

941

34.1

808

29.3

 

独生子女对“我没有什么知心朋友”做出否定回答的多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回答“很不符合”的比例为73.5%,较非独生子女(65.1%)高8个百分点,而独生子女回答“非常符合”的比例为5.2%,低于非独生子女(6.6%1个百分点(见表3)。这说明,独生子女在亲密友谊关系的建立上较非独生子女做得更好。

 

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对“我没有什么知心朋友”的回答比较

 

很不符合

不太符合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

 

N

%

N

%

N

%

N

%

独生

1965

73.5

422

15.8

145

5.4

140

5.2

非独生

1803

65.1

556

20.1

230

8.3

182

6.6

 

独生子女对“我感到孤独”做出否定回答的多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回答“很不符合”的比例为64.9%,较非独生子女(57.2%)高7个百分点,而独生子女回答“非常符合”的比例为6.0%,略低于非独生子女(6.4%)(见表4)。这说明,独生子女的交往需求较好地获得了满足。

 

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对“我感到孤独”的回答比较

 

很不符合

不太符合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

 

N

%

N

%

N

%

N

%

独生

1737

64.9

515

19.2

264

9.9

160

6.0

非独生

1583

57.2

688

24.9

319

11.5

177

6.4

 

2010年“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的调查数据还显示:在对“在陌生的地方,你最愿意跟谁在一起?”的回答中,独生子女选择“同学或同龄伙伴”的比例为23.1%,高于非独生子女(15.1%);在对“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的回答中,独生子女选择“同学或同龄伙伴”的比例为29.3%,高于非独生子女(28.5%);在对“谁认为你很重要?”的回答中,独生子女选择“同学或同龄伙伴”的比例为7.6%,高于非独生子女(5.0%);在对“谁让你感到很自信?”的回答中,独生子女选择“同学或同龄伙伴”的比例为23.0%,高于非独生子女(19.5%)。

从上述数据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状况并没有因为缺少兄弟姐妹而落后于非独生子女,恰恰相反,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状况总体好于非独生子女。对几百个相关研究的综述表明,独生子女有以下特点:(1)相对较高的自尊和成就动机水平;(2)比有兄弟姐妹的儿童更为顺从,较高的智力能力;(3)更可能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David R. Shaffer.发展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75)。许多证据表明,独生子女不会因为没有兄弟姐妹而处于不利地位。即使没有兄弟姐妹,独生子女仍然能够发展友谊关系和结交同伴。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更关心孩子的交往需要,并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以避免和减少缺少兄弟姐妹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2010年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的数据显示:对“父母限制我交朋友”的回答中,独生子女回答“从来不”的比例为53.2%,高于非独生子女的46.4%,而独生子女回答“经常”的比例为6.7%,低于非独生子女(7.4%)(见表5)。

 

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对“父母限制我交朋友”的回答比较

 

从来不

很少

有时

经常

 

N

%

N

%

N

%

N

%

独生

1422

53.20

696

26.00

376

14.10

178

6.70

非独生

1285

46.40

811

29.30

467

16.90

206

7.40

 

资料来源:《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编,孙宏艳主编,赵霞副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5月出版。本文作者:赵霞。本文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摘编、责编: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