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组织及其理论
1.自组织概念界定
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是系统演化时出现的一种现象。自组织是指在没有特定外部干预的前提下,系统自发生成有序或从一种有序到另一种有序的发展过程。我们无法在系统外找到组织者,系统是“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秩序。如市场经济、自由恋爱、生命有机体的生长、蚂蚁以及蜜蜂的社会组织、白蚁筑巢、胚胎发育等。对于自组织,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Hermann Haken)也曾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他指出“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这里‘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和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系统的,而是外界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系统的。”【1】而他组织则是指在外界特定的作用下获得有序结构的发展过程。整个系统的组织行为和做法按照组织者(外界主体)的目的、意愿进行,在组织者(外界主体)的设计、安排、协调下,系统完成组织行为,实现组织结构和秩序【2】,如计划经济、包办婚姻、人类制造的各种仪器设备等。
自组织是一种生命有机体现象,具有后现代的特征,它不依赖组织外的指令,是系统在内在机制驱动下,自行协调、自我组织、自我运作,从而降低自身熵值的过程。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主动模式。具体反映在人类社会组织中,就是要求复归人本力量,通过流程整合的扁平化,把人组织起来。他组织则是一种机械化现象,具有现代性的特征,体现的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内且有计划的被动模式。对人类社会组织而言,就是要求以异化于人的力量,通过分工分层的科层制,把人按中介的方式组织起来【3】。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这种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组织方式,要求建构将政府管理与社会自组织有机结合起来的治理模式。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在政府管不好、管不了、无法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领域,充分发挥各类系统和组织的自我内在作用,从而取缔“全能政府”、树立“有限政府”的管理理念。
2.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是专门研究客观现实世界中各种自组织现象的产生、演化的一个理论群。自1969年以比利时物理学家兼化学家普利高津为首的布鲁塞尔学派创立耗散结构理论以来,自组织理论从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开始,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在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方法,也为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自组织理论是继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之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系统科学理论。自组织理论综合运用熵、信息熵、涨落等概念进行严密的科学抽象和科学推理,敲开了人类探索宇宙复杂性的大门【4】。作为复杂性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表现为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在组织、运行和优化的随机过程中,大量微观个体可以依靠自身内部机制来进行自我组织并表现出宏观有序。自组织理论并非一个系统性的理论,而是若干种理论的集合,其中包括:分析自组织现象形成与产生条件的耗散结构理论;揭示自组织形成内在机制和演化动力的协同学理论;探讨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具体形式以及结合发展的超循环理论;研究系统演化路径的突变论以及从时间序和空间序角度研究自组织的复杂性和图景问题的混沌理论以及分形学等。这一系列理论在对复杂系统自组织演化的研究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组织方法论结构。
青年自组织是一支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壮大,在社会生活中较为活跃的新型的民间青年社会组织。从字面上理解,青年自组织就是由青年自行组建的组织。虽然众多研究者对青年自组织的概念具有近似的理解,但在具体的界定上依然无法取得共识。概而言之,国内学术界关于青年自组织的概念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高俊、董悦等人(2008)认为,青年自组织就是指既没有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也没有在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登记备案的,以青年为主体,以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利益需求为纽带,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青年组织。陆平、安建增(2008)认为,以青年为主体,以活动为平台,由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和自我治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拥有组织章程和组织框架的青年非政府组织是青年自组织。卜昭滔(2009)则从网络发展的角度出发,把依托网络发展而兴起、通过网上结社而形成的自发性青年组织定义为青年自组织。谭建光、张文杰(2008)则把那些没有受到外在控制(政府控制、群团控制、机构控制)而由青年自发组成的,以维护青年的利益需求和满足青年的兴趣爱好为主要功能的各种社团、群体定义为青年自组织。从上述研究者对青年自组织的概念界定来看,虽然对青年自组织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是缺乏统一的正式解释,尽管都提到了青年自组织的根本核心:由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自我管理。
从“青年自组织”一词的提出到近几年国内青年自组织研究高潮的出现,学者专家以及众多青年工作者对青年自组织内涵的理解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而发展,但目前依然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认识。从目前对青年自组织的界定来看,有两种认识:一是从有无到当地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登记拥有法人资格,或以有无在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登记备案为准,作为判断是否是青年自组织的根据;二是以青年组织是否具备“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特征作为判断的依据。从两种判断的依据来看,两种方法都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了青年自组织的内在特征,即组织在形成的过程中有没有受到来自外界的“特定”干扰。但我们知道,当对“自组织”概念做界定时,会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解读和认识:一是自组织作为一种存在物或名词用时,指的是那些在没有特定外部干扰下自行建立起有序结构的实体;二是当自组织作为一种行为或动词用时,指一种有序结构自发形成、维持和演化的过程,即在没有特定外部干扰下由系统内部诸要素作用而自发从无序到有序或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演化过程。因此,可以进一步认为自组织不但是一个没有明确外部指令自发形成的有序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演化的过程,两者都符合才能是一个自组织。换句话说,自组织还要对最终的结果进行规定。然而现有的研究往往侧重于从青年组织是否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外界的指令干扰作为判断是否是青年自组织的依据。对青年自组织基本内涵认识的不明确导致在现实研究中错误的把许多青年组织都当作自组织来对待,比如从事非法活动的青年组织,尽管其成立具有自发性,也具有自主发展、自主运作的特征,但其从事非法活动、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的无序态,使其不能纳入青年自组织的范畴。因此,对青年自组织基本内涵认识的不明确不但会混淆人们的认识,而且还会影响我们准确理解青年自组织。
要想准确理解青年自组织的基本内涵,首先必须弄清自组织的确切涵义。关于自组织的概念,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指出:“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哈耶克则认为,自组织是系统内部力量的互动创造出一种“自生自发的秩序”,这种自发秩序源于内部或者自我生成【5】。对此,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指出:“系统自己走向有序结构就可以称作系统自组织。”【6】因此,在对现有研究进行归纳和对自组织概念进行对照的基础上,本课题组认为可以把青年自组织定义为:无需外界特定指令而由三个及其以上的青年经相互之间频繁的交流沟通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其结构功能日趋复杂化,并与外部环境保持持续联系的特殊青年群体或青年组织,具体表现形式有xx协会、xx俱乐部、xx中心、xx团队、xxQQ群等等。从涉及的领域上看,青年自组织涉及娱乐、交友、体育、旅游、车迷、环保、健身、公益等诸多领域,几乎覆盖了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自组织理论体系对自组织概念的界定,我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青年自组织不但是指一个没有受到外界干预自主形成的过程,而更应该是指其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都达到有序化。
青年自组织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成果,也有其兴起特殊的背景。卜昭滔(2009)从组织环境、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形式三个方面分析了青年自组织兴起的背景。韩德强(2008)认为,青年自组织的兴起有社会、技术和青年三个层面的背景。但他们一致认为,青年自组织是伴随非政府组织的盛行而快速兴起的,当代青年自身的个性特征是青年自组织兴起的内在因素,而网络的兴起和普及则是青年自组织迅猛发展的技术性条件。陈鹏庭、张泽峰(2008)则认为,网络配置资源的低成本、平等、自由、轻松的组织文化、组织结构日趋完善等五个方面是促成青年自组织兴起的具体原因。董悦、李凌云等人(2008)则指出青年自组织由于具有增强青年的归属感、迎合了青年多样化需求、尊重青年的自主化行为以及适应青年的自治化管理要求等方面的优点,从而深受广大青年的欢迎。王季魁(2008)认为,除了平等、自由、轻松的组织文化以及组织运作的低成本等是青年自组织蓬勃发展的原因以外,社会发展本身的需要也是不可无忽视的重要因素。综合上述关于青年自组织兴起背景的研究,课题组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等各种非营利性的民间社会组织的兴起是青年自组织迅速产生并得以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正如美国非营利组织专家萨拉蒙等指出,“全球出现了非常重要的浪潮,即市场和国家以外大范围的社会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机构被冠以‘非营利的’、‘自愿性的’、‘公民社会的’、‘第三的’或‘独立的’部门。” 而较为发达的公民社会以及非政府组织迅速发展的这一社会趋势,反映在青年群体中时,就表现为青年自组织的蓬勃兴起和快速发展。除此之外,青年自组织的兴起还有青年自身情感等方面的因素。
青少年对群体融入有天然的渴望,需要有对应的组织为其提供信息、激励、社会支持、归属感和相互帮助以及自我表达、彼此了解和密切联系的机会。而加入青年自组织能够增强青年的归属感;青年自组织类型多样,能够分别满足广大青年社交与归属的需要、自尊与求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异性交往的需要、健康和休闲娱乐的需要等;青年自组织是青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需要等,通过相互了解,相互认同,自愿结成的群体。在自组织内,正式组织对成员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以及身份、职业的要求都不复存在,青年可以凭个人意愿自由选择是否加入,加入后是否参加活动、是否参与管理,充分尊重了青年自由平等、自主自意的愿望。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青年自组织程度越高,青年社会参与的有效性就越强。
注释:
【1】哈肯:《信息与自组织》,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许国志:《系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姜奇平:《自组织的后现代根据》,载《中国计算机用户》2008年第13期。
【4】郑锋:《自组织理论方法对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启示》,载《经济地理》2002年第6期。
【5】[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钱学森:《论系统工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
注:摘编自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何跃主持的团中央2008-2009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规划课题《我国青年自组织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课题编号:2008GH271)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刘志国、陈碧琼、康庄、马素伟、郑梦颖、徐顺娟、孟超)。
摘编、责编:杨长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