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及教育改进研究课题组
一、中学生对当前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认同度高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所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学校教育是其重要途径,中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对开展核心价值观建设活动的认知与态度是教育活动的前提。
对全国12省区市5400名中学生调查显示:超过半数(56.0%)的中学生对当前的社会价值环境(社会风气)持负面评价,54%的中学生认为当今青少年自身价值观出现一定问题,65.7%中学生认为相对于硬实力来说我国的国家软实力还不够,近八成(79.4%)中学生对国家开展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持肯定态度。也就是说,多数中学生都能够从问题角度出发,出发认识到国家开展价值观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第一,尽管我国社会风气整体状况良好,但依然有半数以上(56.0%)中学生认识到今天社会的价值观(社会风气)存在很大问题。28.6%的中学生不太清楚,15.3%持否定态度。其中男(56.5%)略大于女(55.5%);高中略高于初中生。
第二,54%的中学生觉得今天青少年自身价值观出现了很大问题。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家庭,认同率越高;城镇、乡村(简称县乡)几率大于城市,分别为60%、60%、50%。
总体 |
博士或硕士 |
本科或大专 |
高中、中专和中技 |
初中和小学 |
小学以下 |
54.0% |
52.1% |
49.5% |
54.8% |
56.5% |
66.9% |
第三,尽管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但依然有六成以上(65.7%)中学生认识到我国国家软实力还不够。国家综合实力既包括经济、军事在内的硬实力,也包括制度、文化等在内的软实力,软实力的核心是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高中生感受远远大于初中生。高二为75.5%,高一为69.4%,初二为54.3%,初一为56.0%。
第四,近八成(79.4%)中学生对国家开展核心价值观建设认同度高。女生认同度高于男生,分别为82.4%和76.1%。高中认同度大于初中;县乡大于城市。
总体 |
男 |
女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城市 |
县城 |
乡镇 |
79.4% |
76.1% |
82.4% |
77.4% |
77.8% |
80.4% |
81.4% |
81.2% |
74.4% |
78.3% |
83.2% |
80.7% |
二、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核心价值观问题就是知行合一问题,就是习总书记所提出的“记住要求”与“从我做起”问题,记住要求也就是要“内化于心”,“从我做起”就是要外化于行。我们将记住要求分解为记忆、理解和认同三个层次,认同最为关键;而认同的目的是为了践行。
对5400名中学生调查显示:约四成(40.1%)的学生能够全部记住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52.8%的学生能够部分记住;表示能够全部理解的为38.1%,部分理解的为56.9%;表示全部认同的为64.3%,部分认同的为32.9%;表示能够完整践行的为27.8%,部分践行的为68.1%。核心价值观整体素养有待提高。
中学生记忆、理解、认同与践行情况大体与学生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成正相关,经济、文化资本越高,核心价值观素养越高。
(1)约四成(40.1%)的学生能够全部记住12个词的全部内容,52.8%的学生能够部分记住,7.1%的学生表示不能记住。记住是学习的第一步,该数据表明,记忆要求没有达到要求。
记忆情况与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大体成正比,城市要远远优于县乡。学历越高记忆越好,高学历(博士、硕士)、较高学历(大学和大专)、中等学历和较低学历和能够记住要求的分别是54.0%、49.9%、41.4%、29.9%、18.7%;富裕、小康、温饱、困难家庭记忆情况分别为:57.8%、44.6%、29.9%、31.3%。城市和县乡学生分别为50.1%和27.6、20.3%。
(2)不到四成(38.1%)的学生表示能够理解核心价值观全部内容,部分理解的为56.9%,完全不理解的为5%。与记忆情况大体相同,理解与家庭经济、文化资本成正比。
总体 |
博士或硕士 |
本科或大专 |
高中、中专和中技 |
初中和小学 |
小学以下 |
富裕 |
小康 |
温饱 |
困难 |
38.1% |
49.2% |
46.9% |
39.1% |
28.9% |
22.4% |
57.9% |
42.8% |
27.6% |
28.2% |
(3)64.3%的中学生完全认同核心价值观,32.9%的中学生部分认同核心价值观,只有2.8%的学生表示不认同。女生(67.9%)高于男生(60.3%)7.6个百分点。初中生认同度要高于高中生,初一为71.6%、初二为66.8%、高一为58.6%、高二为62.4%。城市要高于县乡,分别为69.5%、62.2%、52.9%;家庭经济资本越高认同度越高;除高学历外,文化资本越高,认同度越高。
总体 |
博士或硕士 |
本科或大专 |
高中、中专和中技 |
初中和小学 |
小学以下 |
富裕 |
小康 |
温饱 |
困难 |
64.3% |
64.1% |
70.2% |
66.0% |
58.5% |
50.4% |
67.2% |
69.2% |
56.6% |
48.2% |
(4)27.8%的中学生表示能够完全践行核心价值观要求,大多数的中学生(68.1%)表示能够部分做到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其中,初中生高于高中生,这与认同度相关。家庭文化、经济资本越高,践行情况越好;城市依然好于县乡。
总体 |
初一 |
初二 |
高一 |
高二 |
城市 |
县城 |
乡镇 |
博士或硕士 |
本科或大专 |
高中、中专和中技 |
初中和小学 |
小学以下 |
富裕 |
小康 |
温饱 |
困难 |
27.8% |
33.4% |
29.9% |
21.9% |
26.0% |
33.5% |
23.9% |
15.7% |
37.0% |
35.7% |
27.4% |
20.8% |
16.4% |
39.8% |
31.2% |
19.7% |
24.5% |
三、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育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有两个基本逻辑:一是按照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要求,以引导学生理解核心价值观内容,坚守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规范,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信念,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二是围绕学生价值生活,解决价值困惑,提高自身价值判断力,形成价值理性为主要目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是知行合一,先要真知,后要笃行。
中学生普遍感到社会上负能量太多,不利于价值观的成长;父母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第一重要因素,但不太关注价值观教育;部分学校不重视或者只是表面上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的方法有待改进。
1.价值观影响因素分析
65.2%中学生普遍认为家长是影响其价值观的第一因素;其次依次为教师(48.4%)、同伴(47.6%)、社会风气(42.4%),余下依次为文学作品(22.8%)、网络(22.5%)、课堂教学(22.8%)以及其他教育活动。
主要影响因素中,家长、教师、文学作品、明星等对女生影响大于男生;同伴、网络、团队活动、课堂教学等对男生影响大于女生。家长和同伴对学生价值观影响是持续的,各年龄段大体相当;教师对学生价值观影响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文学(艺)作品影响在持续上升。
文化资本越高的学生,受家庭、文学作品影响程度越高;受教师影响程度越低、社会风气和网络环境影响越小。经济资本越高的学生,受同伴影响、课堂教学越来越小,受社会风气影响越来越大。
2.学校价值观教育状况
关于学校价值教育问题: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的重要使命,但在学生开来,54%的受访者认为学校非常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近四分之一(24.7%)的学生认为学校只是表面重视,其实不重视。还有17.7%和3.7%的学生认为不清楚或不重视。对比而言,高中学生认为学校非常重视的比例远远低于初中学生的感受,高二为46.3%、高一为40.0%,初二为64.9%、初一为69.5%。城市重视程度明显大于县乡。分别为61.9%、45.0%、38.3%。
36.6%的受访者认为老师虽然观点正确,但教育方法不好。男生明显大于女生;年龄越大,对教师的价值观教育方法持否定意见越多,初一(34.3%)、初二(35.4%)、高一(38.4%)、高二(41.6%)。家庭经济资本越低,对于教师价值观教育方法认可度越低。
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知难点:富强、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12项内容,属于一个有机整体,分别回答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层面12项内容分别从不同角度解读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具有丰富的内涵,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理解核心价值观,既需要具体理解每一个价值观内容的含义,又需要从整体理解。
调研发现:12个价值观条目中,中学生感觉到最难理解的前四个分别为民主(19.2%)和法治(19.2%)、平等(17.3%)、富强(17%)。其次是公正(15%)与自由(14.7%)。和谐(8.8%)、文明(5.6%)、敬业(5%)、诚信(3.6%)、友善(3.3%)、爱国(3.2%)比较容易理解。
从三个层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相对最难理解,平均为16.55%;其次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平均为12.65%;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均比较容易理解,平均为3.775%。
可以认为,第一层面的富强、民主和第二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认知难点。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