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儿童的财富状况与理财教育研究(19):理财教育的途径

发表日期:2012-06-23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家庭、学校、社会是一个现代人必然接受的三种教育途径或形式,理财教育概莫能外。一般而言,三者都能够起到理财教育的全部作用,但是鉴于三者各自属性和优势,这里对三者在理财教育中各自发挥功能的重点和方式加以说明。

1.家庭:基于生活,形成习惯

虽然有人说,家庭是理财教育的关键,涉及到理财教育的方方面面(宋剑锋:《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家庭是关键》,《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3期)。但是,由于家庭教育受到家长教育水平所限,因此其教育效果未必能够达到理想状态。事实上,由于许多家长自身受不良金钱观和消费观的影响,极有可能将不正确的财富观念传递给孩子。因此,家庭理财教育需要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正确引导,首先树立正确的财富意识。

在正确观念引导下,家庭在理财教育中是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其优势无法替代,因为家庭是儿童日常生活的场所,是儿童财富的重要来源,负有对自己孩子财富监管的职责,在零花钱、压岁钱等钱财的给予、监管、引导中,在自己的消费、投资等行为中,在自己对各自经济行为的评价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庭理财教育一般不需要什么特别的途径和方法,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日常生活的渗透式的教育,让孩子在经济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节约习惯、记账习惯、储蓄习惯、计划习惯、劳动习惯等。当然,随着孩子的成长和个人的兴趣,根据自己的能力可以适度地引导和帮助孩子进行尝试性投资等行为。

2.学校:高度重视,讲求科学

由于学校是正规专业化教育机构,因此是开展正式理财教育的主要阵地。国外许多国家都逐渐意识到理财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把理财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学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证券协会等机构就将“股票游戏”列入学校课程,这是美国理财教育从儿童抓起的重要标志。法国小孩一般从6岁上小学开始,就接触到很多理财性强的课程,并且几乎每个小学都开设与理财有关的家政课,所教内容都是必要的生活常识。英国的儿童从5岁开始,就必须在学校里接受以“善用金钱”为主题的理财教育。瑞典的中小学都开设专门的消费知识课,包括:什么是广告,什么是消费者的权利,购买物品时应注意什么,怎样合理安排家庭开支等等。泰国教育部颁布的德育教学计划已把“节省、压缩多余的费用”“适当开支”等理财内容列为德育的重要内容。这些对我国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学校理财教育的作用在于其正规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值得家长和社会的信赖。学校理财教育要点在于:第一,制订科学的理财教育目标和内容,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有关课程目标和内容前文有述,就形式而言,可以采取渗透式、专题式、兴趣式等方式。渗透式就是将理财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专题式就是结合具体实际开展一些专题活动,如校园大义卖、参观金融机构、“我的职业规划”等主题日活动;兴趣类课程主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由学生自己发起、教师合理引导、以兴趣小组或社团形式出现的活动课程。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将社会理财机构,如银行、保险、证劵等金融机构的力量引入学校,或为家长及孩子设专题讲座,或配合学校开展一些理财实践活动。

3.社会:适度介入,重在公益

社会是理财实践的最终场所,也是学生理财教育的重要资源。社会参与儿童理财教育可分为两个主体,一是社会组织、宣传教育机构,比如大众传媒、社区;另一是专门的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等,其优势在于其理财知识与技能。与专门的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机构容易忽视财商和财德方面的教育,而可能主要只关心其经济效益,忽视其社会公益性。比如,电视、网络等媒体可能由于过分重视商家利益而无视消费者(包括儿童在内)的利益,银行等机构更是直接为其经济利益诱导消费者。因此儿童理财教育既需要社会的介入,但同时更需要其规范自身行为。难能可贵的是,一些金融机构开始重视发挥对中小学生进行理财教育的作用。比如,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在美国,也出现专门为青少年开设银行的先例(郭清娟:《国外理财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11期)。我国一些银行也开始尝试探索理财教育,比如:光大银行与《中国少年报》结合,开设了亲子理财系列教育活动;中国银行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理财教育研究和爱心理财活动。鉴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和银行盈利性等现实,社会理财教育应该本着适度介入、重在公益原则,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当然,任何有效的理财教育都可能需要多种途径的结合,社会教育最终要渗透在学生具体的教育场景之中,而家庭和学校开展理财教育最好借助于社会力量。国外理财教育实践也能够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注:摘编自刘秀英主编的《教孩子学会理财》一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月版。

责任编辑:洪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