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 年代初,韩国政府开始通过卫星广播和网络提供优秀教师的学习指导以期将学生吸引回学校,这是政府利用公共教育资源介入补习领域的开端。1995 年,韩国政府将组织放学后的教育活动作为构筑“新教育体制”的改革,自1999 年开始,将此改革更名为“特长与适应能力的培养教育活动”,这两者是“课外学校”计划的前身。2005 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并推行“放学后的学校”——“课外学校”计划。
“课外学校”其实质是利用公共教育资源,通过多样化的课外辅导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增强学校与家长、社区的联系与沟通。其具体做法和成功之处在于:
一是学校通过提供保育托管、学术课程补习、艺术课程辅导和娱乐活动等服务,补充、完善和提高正规学校教育。截止2007 年7 月,已有99.8%的中小学校举办“课外学校”,近半数的中小学生参加“课外学校”活动。
二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各大学和研究所负责开发具体的课外辅导项目,使那些农村和低收入家庭子女有条件接受免费的“课外学校”教育,缩小与高收入家庭子女因收入差距带来的教育差距。2007 年,韩国教育和人力资源部宣布,“课外学校”计划将从2006 年19 个郡的农村示范地区扩大到2007 年88 个市、郡,将投入497 亿韩元支持,各地方政府和自治团体也相应配套投入4-6 亿韩元。
三是学校、教师、家长、社区居民、大学生的广泛参与,以及展览馆、图书馆、体育馆等社区内服务设施的充分利用,形成了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学校教育的功能得到拓展和延伸。
四是减轻了家庭的课外补习费用负担,2006 年底对280 所“课外学校”教育示范校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每个家庭年底教育开支比年初节省6.2 万韩元,这对低收入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五是政府及时调查学生和家长的不同需求,以征求改进意见并加以完善。2007 年,韩国政府举办主题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学习机会”的“课外学校节”,以表彰“课外学校”在缓解课外补习热,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学业和经费负担,构筑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公平和谐社会等方面的突出贡献。
“课外学校”计划的推行意味着韩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课外补习合理性的一面,并采取上述政策整合“私教育”,使其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实现了历届韩国政府所力倡的“搞活公共教育,减少私立教育费用”的教育政策目标。
韩国课外补习政策的三条演变主线,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影响。政府改革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以期缓解课外补习热的政策陷入窘境,促使其出台强硬的禁止政策对课外补习严加控制,但禁止政策的难以为继,又让政策转向为通过公共教育资源整合“私教育”,特别是通过“课外学校”治理课外补习热,可以说是韩国政府的一项创举。
注:摘编自许政法的《韩国课外补习政策演变与述评》,原载《上海教育科研》 2009年第2期。
摘编、责编:弓立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