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道是关于孝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它涉及的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关系处理问题。传统“孝道”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强化、定型的过程。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容包括物质赡养、精神赡养与祭祖思亲,光大宗门三个方面。传统孝道的本质是爱,是对父母之善的回报,是对血缘家庭关系的维护。随着历史的发展,孝道超越了个体家庭生命延传的价值,成为子女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在家庭血脉延传中的实现。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原本是家庭道德规范的“孝道”不仅越出血亲家庭的范围,推广到家族亲戚之间以及社会,而且,扩大成社会道德规范。
孝的本质的扩展可分为价值性扩展,社会性扩展与政治性扩展三个方面。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孝道’作为中国的传统道德,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经历代统治者的补充,加工,深化以及不同程度、各有侧重的宣扬和提倡,它的内容庞杂,优劣并存。
传统孝道的历史价值在于:
1.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历史发展中,它对于保持家庭的和睦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传统孝道有利于调整纣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其次,孝道作为人类内发而至诚的爱的情感,为中国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展开奠定了伦理精神基础和实践起点;再次,“立身”之孝引发优世的情怀,报亲扬名之考成为 孝子忠君爱国的动力。
2.传统孝道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培育了中国人的优秀人格特质。如:仁爱 敦厚,守礼温顺,爱好和平等。然而,传统孝道是个优弊共存的“杂揉体”。也有其不足之处。第一,传统孝道中父母天赋权威,造成的父母子女间人格不平等,后来又被统治者利用和极端化,从而造成中国人的保守与奴性性格。第二,传统孝道中血缘优先意识,使得父子关系超越于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三,传统孝道中“孝感”迷信与“愚孝”观念与科学精神相违背。对于传统孝道,我们应采取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在古代孝道思想中,从孝敬父母这个核心出发,在家庭内部推及孝敬一切长辈,尊老爱幼、夫妻和谐、兄弟和睦;在家庭外部,推及尊敬一切长者、爱护一切幼者、爱乡、爱国等观念,都是传统孝道的精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吸取传统孝道中的精华部分,去其糟粕,并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形成社会主义新的道德规范。传统孝道中的精华部分,在当代社会仍有其重要价值。其伦理价值在于:其一,传统孝道精华部分是形成现代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有利于和睦社会风尚;其二,孝道的培养与实践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之一;其三,它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克服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泛滥。其政治价值在于:它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力。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兴旺,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助于发扬爱国主义。其哲学价值在于:传统孝道精华部分有着珍视生命价值的哲学意义,体现了中国人珍视现世有限生命的哲学意识,不仅善事父母,而且重视父母及自身的现实生命并力求加以保护。
总之,传统孝道思想不仅仅是一个伦理观念,实际上也深刻地影响了我国政治、文化、思想走向。在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进程中,传统孝道经过批判继承,仍将发挥其积极作用。
注:摘编自徐向群:《论孝道及现代价值》,原文载于《曲阜师大硕士论文》2003年。
摘编、责编:洪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